談詩詞曲寫作的守文和創新

作者:陸志仝
font print 人氣: 172
【字號】    
   標籤: tags: ,

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唐詩、宋詞、元曲等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守文的意思是恪守古人留下的寫作原則。因為詩詞曲都是由文字組成的,所以這裡先談談文字。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把最初依象形造的漢字叫做「文」,以後在「文」的基礎上,形聲結合造出來的字稱作「字」:「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根據《說文解字》介紹,中國的漢字有以下六種獨特型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也就是說正體(繁體)字的一筆一劃都有其特殊的意義。把正體字改成簡體字,其實是對神傳文化的一種破壞。

另外,古人寫文章或詩詞曲時還很注重組字的發音,能流傳至今的那些古文及古詩詞曲讀起來都朗朗上口。可是在中國大陸,這個傳統卻在「文革」時期,共產邪黨宣傳「破四舊」時給破壞了。記得我讀大學時,曾聽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60年代中後期,大陸某大學的中文系,有一次老師布置班上的學生寫一首五言絕句,其中有一個「工農兵」學員(下鄉知青通過關係保送上大學)寫的詩中有這樣一句「早秧回村晚」,這個學生的意思是想表達「早晨去插秧回村時天色已晚」,這首詩給老師評了不及格。老師的意見大致是:「『早秧』通『遭殃』不吉利,且此句也不合音律。」沒想到學生拿著老師的評語告到校黨委那去,說這個老師宣傳「封建迷信」等。這位老師後來被停課,並被下放到農村去接受「再教育」。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過去(1949年前)的私塾裡,這個學生可能要被先生打板子呢。

唐詩中的今體詩(格律詩),對音律有特殊的規定,唐朝的詩人是按《平水韻》來寫詩;這一點在當今的學術界中也都是公認的。古人是很傳統和守文的,到了宋代,宋朝的文人並沒有改動唐人寫詩的方式,還是根據《平水韻》來寫詩,因為那是唐朝的文化。如:

七律:戲答元珍 歐陽修(宋)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平水韻》下平六麻韻部

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蘇軾(宋)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平水韻》下平八庚韻部

從這兩首律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歐陽修及蘇軾兩位大文人都嚴格依照律詩的音律及押韻原則來寫詩。可是宋人寫宋詞卻不是按《平水韻》來押韻,而是按《詞韻簡編》,如:

採桑子.歐陽修(宋)

平生為愛西湖好,來擁朱輪(韻)。富貴浮雲(韻)。俯仰流年二十春(韻)。
歸來恰似遼東鶴,城郭人民(韻)。觸目皆新(韻)。誰識當年舊主人(韻)。

其中的「輪」、「新」、「人」、「春」、「民」是上平的十一真韻部。「雲」上平十二文韻部。如果在唐詩中,這樣押韻是不允許的。而在《詞韻簡編》中卻規定,第六部平聲: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通用。

江城子.蘇軾(宋)

十年生死兩茫茫(韻),不思量(韻),自難忘(韻)。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韻)。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韻)。

夜來幽夢忽還鄉(韻),小軒窗(韻),正梳妝(韻)。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韻)。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韻)。

其中的『窗』是上平三江韻部,而其它的韻腳都是下平七陽韻部,因為《詞韻簡編》中江陽韻部的字可以通用;而在唐詩中這樣押韻就不行。這一類的例子還很多,一些押仄韻的宋詞,如《詞韻簡編》第四部,仄聲:上聲六語七虞去聲六御七遇通用(詞例見賀鑄的《青玉案》等);這種押韻方式在唐詩中也是不允許的。宋詞也稱曲子詞,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歌詞。每一個詞牌都有固定的曲調,因此其字數的多少、每句中字的平仄、押韻等都有比較固定的模式。如果我們隨便改動其音律,寫出來的詞可能就不是原來的東西了。

到了元朝,元朝的文人寫唐詩還是依照《平水韻》,因為那是唐朝的文化,如:

七律:次韻信仲晚興 趙孟頫(元)

蕭蕭殘照晚當樓,寒葉疏雲亂客愁。
歲月蹉跎星北指,乾坤浩蕩水東流。
古來人物皆黃土,少日心情在一丘。
獨立無言風滿袖,青山相對共悠悠。
《平水韻》下平十一尤

七律:越台懷古 薩都剌(元)

越王故國四圍山,雲氣猶屯虎豹關。
銅獸暗隨秋露泣,海鴉多背夕陽還。
一時人物風塵外,千古英雄草莽間。
日暮鷓鴣啼更急,荒台叢竹雨斑斑。
《平水韻》上平十五刪

而元人寫宋詞是依照《詞韻簡編》,因為那是宋朝的文化,如:

水調歌頭.至元戊寅為江西呂道山參政壽 白樸(元)

香風萬家曉,和氣九江春(真韻)。朝回冠蓋得意,玉季和金昆(元韻)。屈指登高舊節,側耳稱觴新語,采菊舊芳樽(元韻)。南土愛王粲,東閣壽平津(真韻)。

節龍香,符虎重,印龜新(真韻)。弓刀千騎如水,曾為下南閩(真韻)。牆外陰陰桃李,庭下輝輝蘭玉,一笑指莊椿(真韻)。更看濟時了,高臥道山雲(文韻)。

這首詞的押韻是按照《詞韻簡編》第六部,平聲: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通用。

可是元人寫元曲卻是依照《中原音韻》,在《中原音韻》中入聲已被併入其它的聲調中。如:

風入松 白樸(元)

使君高宴出紅梅(韻)。腰鼓揭春雷(韻)。更將紅酒澆濃艷,風流夢、不負花魁(韻)。千里江山吳楚,一時人物鄒枚(韻)。

軟金盃襯硬金盃(韻)。香挽洞庭回(韻)。西溪不減東山興,歡搖動、北海樽壘(韻)。老我天涯倦客,一杯醉玉先頹(韻)。

這首元曲押韻是依《中原音韻》中的:四「齊微」韻部。這種押韻方式在唐詩宋詞中都是不允許的。

風入松.馬致遠(元)

眼前紅日又西斜(韻),疾似下坡車(韻)。不爭鏡裡添白雪,上床與鞋履相別(韻)。莫笑巢鳩計拙,葫蘆提一向裝呆(韻)。

這首元曲押韻是依《中原音韻》中的:十四「車遮」韻部。這種押韻方式在唐詩宋詞中也是不允許的。

從以上所舉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一朝有一朝的文化,每一朝的文化都有其特點及創作的原則。如果我們隨便改動其創作的原則,寫出來的東西還能叫做唐詩、宋詞、元曲嗎?這樣做又怎麼能復興中華神傳文化呢?

也許有人會說,難道就不允許創新嗎?當然可以。我舉個例子,如果有這麼一個人,他對武術一竅不通,他卻要自創一種拳法,我想誰也無法去干涉他。但如果他把這種拳法起名叫「太極拳」那就不行,那就是對張三豐大師的最大不敬。同樣道理,絕句、律詩、宋詞中固定的詞牌名、元曲中固定的曲名等都有其創作的規律,如果我們在作品前用了古詩詞曲的固有名稱,那就應該按其規律去寫,而不能有意的去改動它。這也是一位求真務實的人應該具備的品德。@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蘇軾才華橫溢,詩詞文賦而外,對書畫也很擅長。他於書法遍覽晉唐諸家,轉益多師,自成一家,長於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同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傳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帖》、《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卷》等。他自稱「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次韻子由論書》)。
  • 牡丹 徐凝(唐)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 主佛慈悲創大唐,流芳千載見輝煌。 錦瑟音清傳子夜,玉箏聲雅弄襄陽。 霓裳綵鳳飄然轉,劍器游龍矯捷翔。 排字沖融和氣洽,旋花獻瑞聖功揚。 風吹廣袖輕回雪,拍送繁弦共繞樑。 皓齒長眉花閉月,羅衣翠釧粉留香。 千歌百舞語難訴,法度眾生天地昌。
  • 《帝鑑圖說》插圖《望陵毀觀》,描繪唐太宗體從魏徵勸諫,拆毀了台觀。(公有領域)
    唐太宗嘗言:「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暴政,不僅「防民之口」,官員們還肉麻的為暴政歌「功」頌「德」,這樣的政權又能維持多久呢?
  • 《貞觀政要》撰編成書後,不僅唐朝的皇帝非常重視,此書也被歷朝歷代的皇帝列為宮廷皇子皇孫的必讀之書。唐文宗李昂作太子時,「喜讀《貞觀政要》,每見太宗孜孜政道,有意於茲。」《舊唐書‧本紀第十七下》;而唐宣宗李忱更是「書《貞觀政要》於屏風,每正色拱手而讀之」(《資治通鑒》248 卷)。南宋王應麟編的《玉海》卷四十九中記載,宋仁宗讀《貞觀政要》後對大臣們說:「太宗言任人必以德行學業為本。」
  • 深谷修蘭碧玉妝,不因寂寞改貞芳。
    為將紫苑添春色,更入紅塵散國香。
    風雨難移君子節,野庭常見綠雲裳。
    冰姿已遍人間道,盼返天宮拜聖王。
  • 早梅

    風寒樹動懸冰落,
    澹蕩花開。
    裊裊香來,
    解釋冰姿數萼梅。

    秋菊

    東籬霜冷金英綻,
    蕊細芳菲。
    蕊細芳菲,
    坐對幽香每賦詩。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