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校教育特色舉隅:五代

默想
font print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五代十國,那是唐末至宋初的一段分裂割據時期。在這段期間裡,雖出現了五個自命繼承大統,但卻無力控制全局的朝代。同時在這五個中原王朝力所不及之處,則有十餘個地方勢力先後據地為王,這是「五代十國」名稱的由來,也簡稱五代。

從公元907年唐哀帝李柷遜位,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這段期間,連年戰亂頻仍,政權輪換不已,民生無法安定,因此正史上除了皇位的取得與兵燹的殘酷紀錄之外,其他有關民生施政的一切,鮮少資料,至於民間辦學特色就更付闕如了。而作為皇城的京師,隨著朝廷的興替,經常搬遷幾異其地,要談有什麼教育特色,那就更是難了。以下根據《五代會要》的記載,找出些許與教育有關的蛛絲馬跡:

後唐天成三年詔曰:「……國子監每年只置監生二百員。……諸道州府,各置官學,如有鄉黨備諸文行可舉者,錄其事實申監司,方與解送。但一身就業,不得影庇門戶,兼太學書生,亦依此例……每年於二百人數內,不系時節,有投名者,先令學官考試,校其學業深淺,方議收補姓名。」

後唐同光三年七月,弘文館奏:「請依《六典》故事,改弘文館為崇文館。」敕:「崇文館比與弘文館並置,今請改稱,頗協舊典。」從之。(當時樞密院樞密使郭崇韜亡父名弘,豆盧革(人名)希意奏改之,故有「弘文並置」之言。)

後周顯德四年,詔曰:「制策懸科,前朝盛事,莫不訪賢良於側陋,求讜正於箴規,殿廷之間,帝王親試。……爰從近代,久廢此科,……應天下諸色人中,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閒吏理達於教化者,不限前資、見任職官,黃衣草澤,並許應詔。其逐處州府依每年貢舉人式例,差官考試,解送尚書吏部,仍量試策論三道,共三千字以上。當日內取文理具優,人物爽秀,方得解送。取來年十月集上都,其登朝官亦許上表自舉。」(先是,兵部尚書張昭上章請設制科,故有是詔。)

後梁開平元年四月,兵部尚書姚洎知貢舉,奏:「近代設文科,選冑子,所以綱維名教,崇樹邦本也。今在公卿親屬,將相子孫,如有文行可取者,請許所在州府薦送,以廣育才之路。」從之。

後晉天福五年九月敕:「廢翰林學士院,其公事並歸中書舍人。」開運元年六月敕:「……宜復置翰林學士院。」至三年正月,賜翰林學士院詔書金印一面。

後周顯德二年五月六日敕:「兩京諸州府,每年造僧帳兩本,一本申奏,一本申祠部。……」

後唐清泰三年三月,翰林學士和凝奏:「天下諸屯駐兵士,望令太醫署合傷寒、時氣、瘧痢等藥,量事給付本軍主掌,以給患病士卒之家。百姓亦准醫疾令,和合藥物,拯救貧民。兼請依本朝故事,諸道署置藥博士,令考尋醫方,以濟部人。其御制《廣濟》、《廣利》等方書,亦請翰林醫官重校,頒行天下。」敕:「所奏醫博士,諸道合有軍醫,許及諸道補署,不在奏聞,余依所奏。」

後漢干佑元年閏五月,國子監奏:「見在雕印板《九經》,內有《周禮》、《儀禮》、《公羊》、《榖梁》四經未有印本,今欲集學官校勘四經文字鏤板。」從之。

由以上資料,大略可以歸納出來,五代時期,皇城重地、京畿範疇以及各地方的學制,大抵仍沿襲唐代,無論是管轄機關或是官員設置,以及直屬權、分科和學習內容等大體差不多少,只是因為時局動盪,有些部門時興時廢而已。

其中也有些稍具特色,如後唐長興四年七月三日,太常寺奏:「奉敕詳定太子諸王見師、傅、保禮。」有所謂的「開元禮」、「禮閣新儀」等等,規定皇太子受冊封前後,如何與師、傅、保等授業三師見面的禮儀;而師、傅見親王,不同皇太子見三師的繁複,只須雙方對拜、作揖,然後各退即可。可見皇親貴冑更是重視禮節規範而不逾矩。

據記載,後梁開平二年、後晉天福四年、後周顯德六年都曾依新法聲調,別撰樂章舞曲,令歌者誦習,以備太廟迎神、迎俎、送神……等等使用的雅樂。因此五代時期並沒忽視禮、樂、舞的教化作用。

後唐期間,更是極力提倡「斷屠禁釣」,要求天下,人人慈悲為懷,珍惜生命,不得隨意「殺生」。下詔曰:是凡軍人、百姓,將牛驢及馬宰殺後當貨來賣,今後嚴格禁止,如敢故違,便擒捉處斬,連本軍指揮使亦受連帶處分。

長興二年九月敕:「鷹隼之類,並宜就山林解放。此後不得輒有進獻。」三年五月一日敕:「凡羅網彈射並諸弋獵之具,比至冬初,並宜止絕。若有犯者,隨處官吏科違禁之罪。起今後每年二月中,便作此敕曉諭中外。」這種教育子民,民胞物與的博愛胸襟,由這些禁令與詔書中可以窺見。

總之,五代時期,因為天下大亂,弦歌幾至中斷,但長江流域,還較為安定。自「十國」中的南唐以來,自由研究學術的「書院制度」,也在這時候完全告成。南唐烈祖升元年間(西元937-943年)在九江廬山「白鹿洞」建學館,集師生,這是「書院制度」的開始。從此奠定有宋一代諸儒書院講學之盛。

轉載 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梁武帝蕭衍一向崇尚儒學,深感於兩漢任用的都是信奉雅道之飽學之士,故能樹立名節德行有成,故決定成立一專責機構,來培養人才,遂設置五經博士。
  • 一國行政的良窳,全看用人的得當與否;而用人的標準,則捨公平的考試制度以外,再沒有更好、更有效的方法了。其實,以現在的思維模式推究起來,先秦時期當時舉行考試的作用,多為了鞏固與維護自家城邦的君權,多方延攬、起用有德、有才的能人異士輔佐國政,以達到稱霸諸侯的目的,而對於作育英才的真正目標,反倒置之不問,因此學校教育並沒發揮真正的功效。
  • 學校之制,以三代最為完備。家有塾、黨有庠(音翔)、術有序、國有學。孟子說:「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學」是大學,「校」、「序」、「庠」都是民間的小學。孟子又說:「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庠者,養也。」這是行「鄉射」和「鄉飲酒禮」的地方,使人民看了,都要受到感化的。
  • 漢代時,國家教育雖較前代發達,而私人講學的風氣也很盛行,兒童和青年所受的教育,多半付託在「私塾」(私人講學授徒之所)裡面。「私塾」似乎也有兩級,而低級的特稱「書館」。「私塾」的勢力有時且凌駕官立學校之上,而地方父母官所設立的學校,時興時廢,若有若無,反而無足輕重了。
  • 《通鑒綱目》:隋煬帝大業二年(西元606年),開始設置「進士科」,策試諸士,這樣一來,奠立了科舉取士的基礎,開導唐代科舉制度的先河。因此,科舉制度,隋開其端,至唐而備。
  • 自此以後,北方承平將近八十年,不僅國學、鄉學都比較南朝為完備,即私人講學的風氣,也是盛極一時。這個時候,正當南朝梁武帝提倡學校教育的時候,介於五、六世紀之間,我們若是統觀南北朝的教育,要算這個時期為最發達。
  • 廷尉翟公被罷官後,賓客稀少,門可羅雀;學士張褒被彈劾後,焚燒魚符,棄官而去。
  • 張鎮周先贈親友金帛,繼而上任舒州都督,從此與親友以禮相隔、依法辦事;宓子賤看到前來迎接他的達官貴人擠滿道路,趕緊驅車前進,不理會權貴的奉承。
  • 李謐擁有萬卷書籍,宋敏求家的藏書豐富。
  • 管寧因為好友華歆不能完全無視於權位利祿的存在,所以割席與之絕交。和嶠鄙視荀勖的為人,不願與之同車,於是自行乘坐專車入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