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引發爭議

李知性
font print 人氣: 151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4年01月27日訊】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中共政府促進的所有歷史工程的重要史實線索,但是,由於中國天文學家劉次沅對「夏商周斷代工程」最後階段的歷史所做的虛假報告和該工程負責人李學勤等不負責任的敷衍塞責,不僅歪曲了夏商周的歷史,還進一步危及到了韓國古朝鮮史。「武王克商甲子日」 是夏商周史的重要基石,正確日期為公元前1018年2月 22日。但是在劉次沅的虛假報告中,卻被歪曲為公元前1046年 1月 20日,這是該報告引起爭議的焦點。

由於韓、中、日東北亞3個國家地域臨近,其中任何一國的歷史遭到歪曲,都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歷史。如中國歷史上生在武王克商之年的箕子(名胥余,因封國於箕,爵為子,故稱箕子。箕子與紂同姓,是殷商貴族,商紂王的叔父。性耿直,有才能,在紂朝內任太師輔朝政。箕子以一個哲學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既是商朝賢人又是殷朝王族,他前往東方建立了後朝鮮。因此,如果武王克商的年代被歪曲,韓國的歷史也不可避免地遭到歪曲。因此,最近韓國的樸槿惠總統還提出了共同發刊東北亞歷史教科書的提議。

根據韓國大鍾語言研究所所長朴大鍾的論文《從五星聚房與帝辛占星陶文看武王克商日(公元前1018年2月22日)》,可判斷出正確的武王克商日期。

關於商朝滅亡年代的44種學說

武王滅商的年代,不僅關係到中國年代學,也是涉及到東北亞文明史的重要問題。曾於1995年,時任中國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的宋健提議建立「夏商周斷代工程」,他在標題為《武王克商之年研究》(1997)的報告中稱,收集到了44種年代在公元前1127~1018年之間的關於武王滅商的學說,並反應在「斷代工程」中。該工程的專家組最終收容了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臺的天文考古學家劉次沅的檢討結果報告。美國著名天文考古學家班大為(David W.Pankenier)根據發生在公元前1059年5月 28日的五星聚的天體現象,斷定商朝滅亡的年代是1046年,並將發生牧野大戰(是武王伐紂過程中的一次規模宏偉、影響深遠的重要戰役。)的甲子日最終確定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但是在分析中國天文學家劉次沅的報告書時,發現了虛假報告中的諸多嚴重問題。

公元前1019年五星在房宿聚合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凌晨5點,木星出現在中國安陽地區西方上空,與利簋上的「當時木星中天」的記載不符。(圖:韓國大鍾語言研究所)

中國史書《宋書》、《竹書紀年》上記載的帝辛時期的「五星聚房」是指,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這五顆星聚集在傳統星座28宿中的「房宿」附近。韓國高等科學院的朴昌範教授指出,過去4千年來,五大行星聚集在 10°以內範圍的現象,平均250年一次,是十分罕見的現象。因此,「五星聚集」現象是後代人無法偽造的,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依據。

在夏商周斷代工程叢書之一《從天再旦到武王伐紂》的第131頁,記載著工程組調查出的內容「在公元前1019年9月17日,在西邊天上曾觀賞到『五星聚房』的事實」。這與《宋書》天文志的「周將伐紂五星聚房」的記載完全一致,並且也與44種學說中的公元前1018年的說法完全相符。根據《史記.周本紀》上的內容,於12月18日戊午日,周武王的軍隊在五星聚房的現象發生後,從周朝出發,由孟津渡過黃河,並於第二年公元前1018年2月22日甲子日討伐商朝,並獲得成功。

但是,在公元前1019年9月17日的五星聚房與《史記》記載和「公元前1018年」的學說完全相符的情況下,中國天文學家劉次沅竟然主張截然相反的說法,並在《從天再旦到武王伐紂》中稱:「必須指出, 五星合聚的天象極易被附會和偽造, 唐以前的記錄未有與計算結果符合者。…… 總之很難以五星聚來定武王伐紂的日期。」身負重大責任的他,最終以虛假報告欺騙了中國政府和人民。

五星聚房記載的真實性可以通過牧野大戰前製作的「帝辛紅陶罐(或者帝辛占陶罐)」的銘文中 「金見」和「角明」等殷商人的用語中得到證明。因為沒有金星就不可能有五星,沒有五星就不會有金星的概念。此外,在28宿體系中,既然存在東方七宿中的「房」這個名稱,就足以證明在當時理所當然的就存在東方七宿中的第一星座 「角」這個名稱。當然反證也是成立的。

也就是說,通過現代先進的天文學知識證實的中國古代文獻中帝辛時期「五星聚房」的記載和帝辛占星陶文中「角明」及「享井」的記載,足以證明以28宿為核心的中國古代天文學,並非是受春秋時代印度天文學的影響而建立起來的,早在商紂王時期,中國就已經具有獨立完備的天文學。

台灣語言學家周法高推翻公元前1018年之說

中國的壽星天文曆,上面是公元前1046年1月,下面是公元前1018年2月。(圖:韓國大鍾語言研究所)

主張公元前1018年是武王克商年這一說法的是台灣語言學家周法高(1915~1994),他通過1971年英文版的《西周年代考》發表了該學說。當時他認為武王於公元前 1028年即位,在武王即位的11年前,即公元前 1018年就完成了對商朝的討伐。他認為「從武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1027年開始至公元前771年的這段時間,與古書《竹書紀年》中『從武王到幽王,共257年』的說法一致。」

可是,周法高於1983年發表《西周年代新考》時,又重新發表了「公元前 1045年之說」,推翻了以前的 「公元前1018年之說」。而且為了新的學說,他還推翻了《竹書紀年》中「西周257年」的說法,混同了 「西周275年」的誤傳。由於是作者自己改換主張,包括劉次沅在內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相關人員並沒有對「公元前1018年之說」引起相應的關注。

利簋的「甲子朝, 歲鼎」記載

1976年3月,陝西省出土的利簋是武王在討伐商朝的第8天,向利下賜的青銅器,是中國的國家一級文物。據夏商周斷代工程調查,該青銅器上刻有「武王向商都發起的最後攻擊是在甲子日黎明, 當時歲星中天」。這是關於武王克商的不可忽視的歷史資料。也就是說,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記載必須要與該記載相符。

但是通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星象軟件「Stellarium 0.12.4」確認得知,就如照片中看到的那樣,斷代工程所下的結論——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凌晨5點,木星升在西方天空較低的位置(高度 27°, 6點升在15°, 日出時刻為07:40) 。這與利簋在黎明中天升起的記載不符。在劉次沅的報告書中指出,「子夜歲星中天, 幾乎到達天頂79°,特別明亮」。在這裡只強調了子夜,卻未提及黎明。

相關利簋的不一致說法必將引發問題。即,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甲子日) 黎明」 這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對武王克商日所下的結論,但是在該時間,木星並未在中天,因此如果按照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說法推測,刻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的利簋應該是偽造品。如果利簋並非是偽造品,銘文上的「甲子日黎明, 當時歲星中天」是真實的,由此可推斷出斷代工程方面的解釋是錯誤的。

不可信的東周樂官伶州鳩的說法

在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國語․周語下》中,記載著武王克商5百年後的東周景王時期,樂官伶州鳩就音樂用語7律與王進行對話的過程,當時樂官伶州鳩對武王克商當時的天體現象和天氣進行了具體描述,就同親眼所見一樣。

據記載,伶州鳩說「武王以二月癸亥夜陳, 未畢而雨」。劉次沅對此指出,這與《國語》中所說的冬季天象的說法不相符,與唐朝紀傳體史書《舊唐書․禮儀志1》中記載的「武王伐紂雪深丈餘」和 《周書․劉番傳》中記載的「庚辰有七尺之厚, 甲子有一丈之深」的積雪量記載相矛盾。此外,伶州鳩說「昔, 武王伐殷, 歲在鶉火, 月在天駟, 日在析木之津, 辰在斗柄」。但是通過星象軟件Stellarium確認的結果,斷代工程所下的結論: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黎明凌晨,水星(辰星)位於在地表面的下方,因此無法在天空出現。

與上述同樣的理由,劉次沅對伶州鳩所說的天象表示「相當質疑」。由於伶州鳩的發言缺乏信服力,因此成了不能以國家項目證據資料所採用的絕對禁物。但是劉次沅卻又在上述的文章中,斷章取義的拿出「歲在鶉火」部份,並與武王克商的甲子日緊密聯繫了起來。如果「辰在斗柄
」與武王克商日不相符,那麼「歲在鶉火」理所當然也缺乏信服力。但劉次沅卻將其作為決定性證據資料而採用,由此最終也證實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論是錯誤的。

與《尚書․武成》的記載是否一致

劉次沅十分重視《漢書․律歷志》中引用的《尚書․武成》 ①「一月壬辰旁死霸」, ②「二月(庚申)既死霸, 越五日甲子」, ③「四月(乙巳)既旁生霸, 越六日庚戌」。但是這裡的月相用語「死霸」和「生霸」是甚麼意思呢?上述《漢書․律歷志下》中有「死霸, 朔也. 生霸, 望也」的解釋。劉次沅在他的論文《武成歷日解析》中,根據這一學說斷定既死霸為陰曆0~2, 旁死霸為陰曆0~5, 既生霸為陰曆15~17日。在日曆體系上確認到「4月沒有乙巳日」,理所當然的③中的四月就成了三月的誤記。

以這些傳統知識為基礎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論「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與中國的壽星天文曆進行對照時,在《武成》中1月16日庚申日被記載為既死霸,應是陰曆0~2,與陰曆18日不相符。而公元前1018年2月18日庚申日為陰曆初二,與《武成》中的記載準確一致。

與殷歷是否一致

在《史記․周本紀》中,有2月甲子日武王克商的記載。殷歷中的2月是寅月。在《春秋-隱公 元年條》中,孔潁達的註解為「夏以建寅之月為正, 殷以建丑之月為正, 周以建子之月為正」,因為殷朝將丑月定為1月。

但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論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是甲午年丁丑月甲子日,在殷歷中是1月,這與《史記․周本紀》中2月的記載不相符。而朴大鍾所長主張的「公元前1018年2月22日」是癸亥年甲寅月甲子日,在殷歷中為2月,與《周本紀》和《尚書․武成》中的記載準確一致。

67天期間,有帝辛在癸巳日進行祭祀的記載

根據《史記.周本紀》記載,軍隊過孟津的日期為12月的戊午日,牧野大戰的日期是從該日開始後的第 67天,即第二年2月的甲子日。那麼,在此期間當然有癸巳日。但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論為 「1月14日(戊午)~ 1月20日(甲子)」,只有7天的間距,這期間沒有癸巳日。

1977年春天,在與殷朝的首都朝歌相距甚遠的周朝的周原(現,岐山縣和扶風縣一帶),出土了大量的甲骨, 在其中一塊甲骨(號碼 H11:1)中,發現了殷商最後的帝王帝辛在牧野大戰前的癸巳日祭祀先王的記載。甲骨文專家王宇信在他的著作《甲骨學通論》(李學勤作序)中就甲骨H11:1進行了敘述。書中寫道:「其間共有六十七天。癸巳日商紂王祈求成唐保佑而舉行祭祀時, 距武王師渡孟津的戊午日已四十六天(36天的誤記), 距甲子日決戰還差三十一天左右。」

根據帝辛甲骨 H11:1的卜辭,在周朝軍隊穿越孟津的戊午日和牧野大戰的甲子日之間,有帝辛舉行祭祀的癸巳日。商紂王的證據是例證《史記》記載正確性的重要證據。而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卻疏忽了比重不亞於利簋的甲骨 H11:1。

結論

綜上所述,周武王於公元前1029年即位,在即位後的第12年,也就是公元前1018年2月 22日成功征伐商朝。即位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028與公元前771年相差257年,這與古書《竹書紀年》中西周257年的記載相符。

公元前1019年9月17日,中國西方天空中曾出現過五星聚房的天文現象。觀察到此天文現象的周朝認為「時機成熟」,經過戰前準備,終於在公元前1019年12月18(戊午)日,在孟津渡過黃河。感知到周朝軍隊來襲事實的商朝也使出了渾身解數。帝辛於公元前1018年1月22(癸巳)日前,製作了與國家安寧相關的、刻有占星記載的帝辛紅陶罐(或帝辛占陶罐)。在癸巳日為先王進行祭祀後奉命征戰。經過數次交戰與阻擊,在公元前1018年2月22(甲子)日牧野大戰中,武王最終完成了克商大業。

商朝滅亡那年,箕子建立了後朝鮮。箕子朝鮮於公元前194年 41世准王時,被衛滿所滅,共存續了824年。加上准王建立馬韓的203年,是一個歷經49世、存續1027年的千年帝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