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日關係(5)

【文史】唐朝優待使團 遣唐使漢學造詣深厚

劉曉
font print 人氣: 1186
【字號】    
   標籤: tags: ,

日本遣唐使一般由大使1人、副使1~2人、判官、錄事、隨員、留學生、船員等組成。為了保證遣唐使達到既定的目地,展現日本的風貌,日本對使臣和留學生等都進行嚴格的選拔。如留學生要具備很高的綜合素質,知書達理,多才多藝,漢學造詣深厚,既能為本國增光,又能回國後學以致用,當選的多為著名的學者和文人。這也就是為甚麼日本遣唐使在唐人心目中形象非常好,於「所朝諸藩中最盛」。

遣唐使來華行程

日本遣唐使來華後,首先要去見地方官員,地方州府一邊安排他們的食宿,一邊確認他們的人數,並寫成「邊牒」(匯報書)向中央政府匯報。過一兩個月後,使團成員會被通知前往長安。

一般來說,唐朝廷會限制去長安的人數,換言之,不是所有人都能去長安。如838年到達揚州的遣唐使團500多人,只有35人獲准進入長安,這35人隨後的旅行花費皆由唐朝廷負擔,且有專差護送。而其他人則留在揚州,可以參加當地的活動、儀式以及廣泛的學習,或者經過允許後去其它地方。

《東征傳繪卷》描繪的日本遣唐使乘船赴唐的景象。(PHGCOM/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使團到達長安後,先住在郊外的長樂驛,隨後有內使前來慰勞,引馬入城,住進四方館,由監使照應。使臣通常託監使奉獻貢物,唐天子則下詔嘉獎。

其後,使臣在大明宮宣政殿或宣化殿行遙拜天子禮,在延英殿或麟德殿謁見天子,並被受賜酒宴和名義上的官職。如果趕上元旦,還可以參加慶典。

初到長安的遣唐使們不僅震驚於其城市規模,更震驚於皇宮的雄偉和其高聳的城牆,因為日本王宮是沒有圍牆的。而他們的收穫不僅是對大唐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了解,還有唐朝皇帝豐厚的回賜品。

《吉備大臣入唐繪卷》描繪日本人吉備真備入唐的情景。(公有領域)

史載,唐朝每年撥糧1.3萬斛招待賓客,日本遣唐使憑藉所發的邊牒享受免費的食宿、交通。而八世紀以後來長安的使臣,一般每人每年還可以得到唐朝給絹5匹的優待。大部份遣唐使在唐朝逗留一年左右,領略唐朝的風土人情的同時,廣交朋友、廣為學習,常常是滿載而歸。

在日本的遣唐使中,有許多聞名於中日兩國的人物,如第三次遣唐使的押使高向玄理,第九次遣唐使中的留學生阿倍仲麻呂,第十一次遣唐使中的大使藤原清河等。

菊池容齋所繪阿倍仲麻呂畫像。(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大化改新政治顧問高向玄理

高向玄理,是在日本的漢族歸化人子孫,自稱是曹操後裔。他在隋朝608年時隨小野妹子來到中國,長期在中國學習,648年回國。作為歸化漢人,對漢文化的精髓和日本的需求都有很深的理解。

高向玄理回國後,被孝德天王任命為大化改新的政治顧問,與僧旻同為國博士,是改革措施的主要制定者之一。而大化改新是日本仿照隋唐政治經濟體制,建立古代中央集權國家,並給日本帶來巨大變化的一場重要變革。

大化改新後,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國,意為「日出之處的國家」。在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印度佛教經中國、朝鮮傳入日本後,發展很快。

654年,作為遣唐使,高向玄理再次來到中國,同年病故於長安。

月岡芳年所繪《月百姿》描繪阿倍仲麻呂望月思鄉。(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深得唐玄宗賞識的阿倍仲麻呂

阿倍仲麻呂,19歲時被選為留唐學生,717年隨遣唐使團到達長安。10年後以優異的成績完成規定的學業,他取中國名「晁衡」,並考取進士,成為日本人在中國學習並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官職的第一人。史載他詩文俱佳,深得唐玄宗賞識,還與著名詩人王維、李白等結下深厚的友誼。

在唐為官近20年後,阿倍仲麻呂上書唐玄宗請求回國。唐玄宗愛才,不准其歸。當他在唐為官36年,已經55歲時,他再次上表請歸。唐玄宗准其回國。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將其官職升為從三品。

阿倍仲麻呂啟程回國時,眾多友人都來送行。在歸途中,他所在的船隻遭遇風暴,漂流到安南,又從安南輾轉回到長安。766年,唐代宗任命他為安南節度使,正三品。770年,死於長安,享年73歲。836年,日本仁明天王追贈他為正二品。

葛飾北齋所繪《百人一首》描繪阿倍仲麻呂明州望月。(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被唐玄宗讚有君子之風的藤原清河

藤原清河,是日本聖武天王外戚、中衛大將藤原房前的第四子,光明王后的侄子,在朝廷一直擔任要職。752年,拜受節刀赴唐。他率領使團抵唐後前往長安拜謁唐玄宗,被玄宗稱讚為有君子之風。玄宗下令讓阿倍仲麻呂引導藤原清河等人查看府庫和三教殿,又畫下藤原清河與吉備真備的形貌納於蕃藏之中,足見其所受的重視。

菊池容齋所繪吉備真備畫像。(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753年,藤原清河決定帶著滯留大唐已達36年之久的阿倍仲麻呂一起回國。得知消息後,唐玄宗特差鴻臚卿蔣挑捥將其一行送至揚州,命魏方進供應所需,並親自賜詩曰:「日下非殊俗,天中嘉會朝,念余懷義遠,矜爾畏途遙。漲海寬秋月,歸帆駛夕飆,因驚彼君子,王化遠昭昭。」

《東征傳繪卷》描繪鑒真東渡途中在桑石山附近再度觸礁。(公有領域)

十月,藤原清河等人前往延光寺拜會已五次東渡日本卻均告失敗的鑒真大師,並邀請他同行。

時年已是66歲且雙目失明的鑒真慨然允諾,答應隨同藤原清河一行前往日本。帶著鑒真一行,4艘遣唐船於十一月從揚州出發,沿南島航線返回日本。

不料,途中遭到風暴襲擊,藤原清河和阿倍仲麻呂乘坐的第一艘船被吹到安南,並遭到當地土人的襲擊,船員大多遇害,藤原清河和阿倍仲麻呂兩人僅以身免。

一年後,他們輾轉回到了長安。藤原清河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河清,並出仕唐朝,擔任特進秘書監的職務。

759年,日本淳仁天王專門派出以高元度為大使的遣唐使團迎接藤原清河回國,但此時唐朝正處於「安史之亂」中,大唐以行路危險為由拒絕放藤原回國,藤原不得不再度羈留於唐。

菊池容齋所繪藤原清河畫像。(公有領域)

此後近二十年,一直回鄉無望的藤原在唐結婚,並生育一個名叫喜娘的女兒。而在日本,他的官位也被遙授至從三位,以遣唐大使兼常陸守及民部卿。

777年,日本再度組成遣唐使團訪問唐朝。或許是由於身體不適,藤原並未跟著此次的遣唐使團歸國,而是讓女兒喜娘隨使團一起於翌年返回日本。後來,藤原客死於唐朝。

藤原曾寫過一首和歌:「妖嬈春日野,祭祀祈神援。社苑梅花綻,常開待我還。」該詩被收錄於《萬葉集》中,是遣唐使歌中相當有名的一首。

日本正是通過這些傑出的遣唐使將中日連接在一起,並將輝煌的中華文化帶到日本,推動日本走向文明,可以說,大唐恢宏氣象威力遠被日本。@*#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0月10日,中國首次發現“唐代日本遣唐使墓誌”新聞通報會,會上中國陝西歷史博物館宣佈首次發現日本留學生墓誌,在日本引起轟動。
  • (shown)在唐太宗貞觀四年(西元630年),即日本舒明天王二年,日本「遣唐使」首發,藉著留學生、學問僧、遣唐使的往復,(書法)名蹟陸陸續續地渡來(日本),成為學習、鑑賞的對象」 。奈良朝的書道資料包含有金石文和紙本的毛筆墨書兩大類,紙本毛筆墨書又可分為寫經和文書兩類 。這些紙本墨書反映中國書法名蹟在奈良時代傳到日本的盛況,其中又以東大寺正倉院珍藏之大量紙本文書遺跡為重要的歷史文獻。
  • 美國神韻巡迴藝術團在日本的第六次巡迴演出走過了東京、西宮、名古屋和橫須賀之後,將於5月1日登上福岡這座因千年前連續兩個半世紀向中國派出遣唐使而知名的國際貿易古城。
  • 大唐太宗貞觀年間,文治武功蓋世,盛世文明垂範天下,唐朝文化、禮儀、律典、文物制度皆被四夷爭相效仿採納,以沐中土華風為榮。大唐都城長安也成為各國使臣、留學生、僧侶彙集的國際都市。
  • 貞觀五年,新羅國派遣使者向太宗進獻兩名貌美的女樂。太宗對侍臣說:「朕知道聲色娛樂,比不上重德好賢。況且山川險阻,路途遙遠。今日林邑獻上白鸚鵡,鳥兒都知思鄉返國,何況人情?朕憐憫她們遠道而來,必會思鄉心切。把她們交還給使者,讓其回家與親人相聚。」
  • 日本,作為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與中原有著數千年的交往史,最早在關於先秦的奇書《山海經》中出現過。其《海內北經》記載:「蓋國在巨燕南、倭北,倭屬燕。」倭,即古代日本的稱謂。既然有「倭」的記載,必定有來自「倭」的人,也有去「倭」而返回的人。這說明中日交往在先秦時就已經存在。據考證,最早的中日交往的踏板是朝鮮半島,從半島南部乘船依靠海流前往日本,或從日本到達半島,再從陸路去往中國的遼東。
  • 教育部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與劍橋大學續約簽署「華語教師資助計畫協議」,效期自105年10月起至108年9月止,為期3年。這項計畫是甄選來自台灣的華語教師於劍橋大學亞洲及中東研究學院所屬的漢學系進行正體字教學。
  • 從公元600年起,自南北朝以後中斷了百餘年的中日兩國官方交往重新恢復,這一年,日本向中國派出了第一批遣隋使。至614年的十五年間,中日雙方使節往來共五次,應該是相當頻繁的。彼時,正是中國的隋朝。
  • 日本喝茶文化起源約自中國唐代開始,日本遣唐使與留學僧到中國做交流互動,學習當時世界最進步的政治、文化與經濟,隨著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及禪師榮西將茶葉種子及製茶技術帶回日本,進而引進中國大陸的茶文化到日本。
  • 郭氏是史上唯一經歷八朝皇帝,五次位居皇太后、太皇太后之尊的女人。她享受過無以復加的榮華富貴,帝王都要向她行子孫之禮;親歷過朝局動亂和生離死別;目睹了皇位走馬燈似的更換,她輕而易舉就可奪取。可是,她始終穩坐於後宮,扶持子孫皇帝,沒有非凡的定力,是很難做到的,因而這些帝王對她非常敬重。史書評價,她所立下的「社稷之功」,可與她的爺爺郭子儀相輝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