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秦昭襄王因得范睢而成大業

默安

秦昭襄王用了范睢這個能人,終於使自己轉危為安,使國力日益強大,使外交日益順達。秦國按照范睢「遠交近攻」的計策,果然瓦解了六國的聯盟,使「天下來賓」,為秦國後來統一天下,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圖:志清/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5147
【字號】    
   標籤: tags: , , ,

戰國時期,魏國大梁人范睢(睢,音雖)很有才幹,但是因為跟隨大夫須賈出使齊國,被齊襄王器重,回到魏國後,幾乎被相國魏齊當作賣國賊處死。

范睢被打得九死一生,假裝死了,躲到朋友鄭安平家裡,經鄭安平上藥調養,才保住了一條命。等到范睢能夠行動了,鄭安平就把他送到山裡隱居起來,並且改名張祿。從此,再沒人提到范睢了。

鄭安平時常下山,去打聽國內國外的新聞。有一天,聽賓館的一個小兵說:「今天來了一位秦國的使臣叫王稽。他老問我這個那個的。好像是在尋找能人!」鄭安平說:「明天你歇息歇息,我替你去當差。」

第二天,鄭安平就去伺候秦國的使臣王稽。王稽一見他很機靈,心裡非常喜歡。晚上沒人的時候,偷偷地問他:「你們國裡有沒有想要出來做官的頭等能人?」鄭安平說:「頭等人才可不易找!早先倒有一個叫范睢的,可惜被相國打死了。」王稽說:「死了還說他幹什麼?我要的是活人!」鄭安平說;「活的倒還有一個,他叫張祿,是我的同鄉。論起他的才幹來,真和范睢一模一樣。」

王稽本是受了秦昭襄王的囑託,來物色人才的。一聽說張祿是個頭等人才,就很痛快地說:「能不能叫他來見見我?」鄭安平搖了搖頭,說:「張先生在國內有個仇人,弄得他不敢露面。說實在的吧,他要是沒有仇人的話,早就當上魏國的相國了。」王稽說:「請他晚上來一趟:我暗中背著人和他談談,總可以吧。」

鄭安平叫張祿打扮成下人的樣子,夜裡上賓館去見王稽。兩人一談,十分投緣,談了半宵。王稽叫他一同上秦國去,並跟他約好了五天之後,在邊界上的「三亭崗」相會。

過了五天,辦完了公事,王稽辭別了魏王。眾大臣把他送到城外。王稽急忙趕著車馬,跑到城外的三亭崗;每天東張西望的等著。忽然從樹林子裡跑出兩個人來,正是鄭安平和張祿。王稽就像撿到了寶貝似地請他們上車,一起上咸陽。

他們進到秦國湖關的時候,碰見了秦國的丞相穰侯的巡查隊。張祿知道後,連忙叫鄭安平一起藏到車箱裡。王稽覺得很納悶。

原來穰侯就是魏冉,是秦昭襄王的舅舅,宣太后的兄弟。秦昭襄王即位的時候,年紀還輕,由太后執掌大權。她拜她兄弟魏冉為丞相。封為穰侯,又封她第二個兄弟為華陽君,姐弟三個把持著秦國的大權。後來秦昭襄王長大了,怪太后太專制,就封自己的兄弟公子悝,為涇陽君,公子市為高陵君,把太后的勢力分散了些。

穰侯、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在秦國稱為「四大貴族」。其中最有權力的要數丞相穰侯。張祿曾聽說過穰侯的專橫和他那排斥外人的脾氣,今天碰上了他,怕過不了這一關,才藏起來了。

一會兒,穰侯到了,不僅用眼睛往王稽的車裡搜尋,還問王稽:從魏國帶來門客沒有?直到王稽說沒有後,兩人才各自上車分手走了。

張祿從車箱裡出來,說:「好危險啦!我怕他還要回來搜查,我們還是先上前邊去等著您吧。」說著,就同鄭安平一同下了車。王稽說:「丞相已經過去了,還怕他幹什麼?」張祿說:「從他的口氣裡,我知道他巳經起了疑心。剛才沒搜查,過一會兒他可能後悔。我們還是約好離這裡十里地的地方再見吧。」說著,他就拉著鄭安平往樹林子裡跑去。王稽只得趕著車馬慢慢地走著,心裡還直怪張祿太多心了。大概只走了七八里地的光景,穰侯果然派人追上來搜查了。王稽吃了一驚,不由得暗中佩服張祿有先見之明。

王稽帶著張祿和鄭安平,到了咸陽,向秦昭襄王報告後,就說:「魏國有位張祿先生,真稱得起是天下少有的人才。他對我說,秦國在當前的處境是非常危險的;要是大王能用他,他有法子使您轉危為安。因此,我把他帶來了。」秦昭襄王說:「這是說客的老調,他們總是誇誇其談,暫且叫他住在客館裡吧。」

張祿在客館裡住了一年多了,秦昭襄王從未召見過他一回。有一天,他聽說穰侯要去攻打齊國的剛城和壽城,以便擴大自己封邑的土地。當天晚上,張祿給秦昭襄王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說:「下臣張祿,稟告大王:我在客館裡已經住了一年多了。大王要是認為我有點用處,那麼就請給我一個朝見的日子;要是認為我沒有用的話,把我留在客館裡又是什麼意思呢?再說,我還有要緊的話想跟大王說一說。說不說在我,聽不聽在大王。萬一我的話說得不對,大王只管把我治罪。請別因為看不起我,就把連推薦我的人也看輕了。」秦昭襄王看了這封信,就叫王稽,去約張祿進宮裡來。

張祿進了宮中,故意亂走。這時,秦昭襄王就要過來了,宮裡的太監怒氣沖沖地趕他躲開,說:「大王來了!」張祿回說:「什麼?秦國還有大王嗎!」正在爭吵的時候,秦昭襄王到了。張祿還在那裡嚷著說:「秦國只有太后、穰侯,哪裡有什麼大王呢?」這句話正說到秦昭襄王的心坎上!於是,他就很恭敬地把張祿迎接到宮裡。

秦昭襄王叫左右都退下,向張祿拱了拱手,說:「請先生指教!」張祿只說:「哦,哦!」秦王見他還不說話,又說:「請先生指教!」張祿仍然不言語。秦王第三回很真心實意地請求說:「難道先生認為我是不值得指教的嗎?」

張祿說:「以前姜太公碰見了文王,出了主意,把商朝滅了,得了天下。比干碰見了紂王,出了主意,紂王倒殺了他。這是什麼緣故呢?還不是因為一個受人信服,一個不受人信服嗎?如今我和大王還沒有多深的交情,我要說的話,可是非常深刻。我怕的是『交淺言深』,也像比干那樣自招殺身之禍,因此大王問了我三回,我都不敢張嘴。」

秦昭襄王說:「我仰慕先生大才,才叫左右退下去,誠誠懇懇地請先生指教。不管是什麼事,上自太后,下至大臣,請先生只管實實在在地說,我沒有不願意聽的。」

張祿說:「大王能給我這麼個機會,我就死了也心甘。」說著,他拜了一拜,秦王也向他作了一揖,君臣就談論起來了。

張祿說:「論起秦國的地勢來,哪個國家有這麼天然的屏障?論起秦國的兵力來,哪個國家有這麼多兵車,這麼強大的士兵?論起秦國的人民來,哪個國家的人民也沒有這麼遵守紀律、愛護國家的!除了秦國,哪個能夠管理諸侯、統一中國呢?大王雖說一心一意想這麼幹,可是幾十年來,也沒多大成就。這就是因為秦國只知道一會跟這個諸侯訂立盟約,一會兒跟那個諸侯打仗,根本就沒有一貫的政策。聽說新近大王又上了丞相的一個大當:發兵去打齊國。」

秦王插嘴說:「這有什麼不對?」張祿說:「齊國離秦國,相隔那麼遠,中間隔著韓國和魏國。要是出去的兵馬少了,就可能被齊國打敗,讓各國諸侯取笑,要是出去的兵馬多了,國內也許會出亂子。就算一帆風順地把齊國打敗了,也不過叫韓國和魏國點便宜,大王又不能把齊國搬到秦國來。當初魏國越過趙國,把中山國打敗了,沒想到後來中山國倒給趙國并吞了。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中山離趙國近,離魏國遠嗎?我替大王著想,最好是一面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面去打韓國和魏國。離得遠的國家,既然跟我們有了來往,就不會來管跟他們不相干的事情。把近的國家打下來,就能擴張秦國的地盤,打下了一寸土地,就多一寸,打下一尺,就多一尺。把韓國和魏國兼并之後,齊國和楚國還站得住嗎?這種像蠶吃桑葉似地、由近而遠的法子叫『遠交近攻』,是個最妥當的法子!」

秦昭襄王拍著手說:「秦國真要是能夠兼并六國,統一中原,全在乎先生的『遠交近攻』了!」當時就決定拜張祿為客卿,依照他的計策去做,把攻打齊國的兵馬,都撤回來了。從此,秦國就專把韓國和魏國,當作進攻的目標,開始實行「遠交近攻」的政策。

秦昭襄王非常信任張祿,常在晚上單獨和他討論朝廷大事。只要張祿說出辦法來,秦王沒有不聽從的。這樣,過了幾年,張祿知道秦王巳經完全信任他了,就很嚴密地對他說:「大王這麼信任我,我就是把我的命丟了,也報答不了大王的情義。可是我還不敢全部把我的意見都獻出來。」秦昭襄王央求他說:「我把國家託付給先生,先生有什麼意見,請只管說出來吧!」

張祿很鄭重地對他說:「我在山東的時候,就聽說齊國有個孟嘗君,沒聽見說過齊王;可是秦國呢,只聽說有太后、穰侯、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聽不見說有君王!太后把持著大權,已經四十多年了。穰侯、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全是她的一黨,這四個人各立門戶,統治著秦國,稱為『四大貴族』。這四大貴族的私人勢力和財產,比大王還大、還多呢!大王只是拱著手當過掛名的王,這是多麼危險呀!當初齊國的崔杼,把持著大權,把齊莊公殺了。趙國的李兌,把持著大權,把趙主父殺了。如今穰侯仗著太后的勢力,借著大王的名義,每打一回仗,諸侯沒有不怕他的,每逢講和,諸侯沒有不感激他的。國內國外他都有聯絡,朝裡的人,全成了他的心腹,大王已經孤立了。我真替大正擔心!」

秦王一聽,汗毛都豎起來了,對張祿說:「先生所說的,句句都是從心坎裡發出來的話。為什麼先生不早點提醒我呢?」

紀元前二六六年,秦昭襄王就把穰侯的相印,收了回來,叫他回陶邑去。穰侯把他歷來搜括來的財寶裝了足有一千多輛車,其中有好些寶物連秦國的倉庫裡也沒有。過了幾天,秦昭襄王又打發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上關外去住。接著他就逼著太后告老,不許參與朝政。他拜張祿為丞相,把應城封給他,稱他為應侯。

秦昭襄王用了范睢這個能人,終於使自己轉危為安,使國力日益強大,使外交日益順達。秦國按照范睢「遠交近攻」的計策,果然瓦解了六國的聯盟,使「天下來賓」,為秦國後來統一天下,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事據《史記‧秦本紀》等書)@*

責任編輯:梁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秦始皇是一位富有雄心壯志之明君,一生勤政。史書稱秦始皇「晝判獄而夜理書」,夜以繼日,辛勤工作。據載,每天批閱各種奏請簡札達一百三十多斤重。
  • 戰國時期,各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不相同。齊、燕等國發行刀幣,趙、魏、韓等國則通用鏟形布幣,秦和東周流通圓形方孔錢,楚國卻使用貝幣。秦始皇下令規定:在全國統一發行使用圓形方孔錢,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為上幣,銅為下幣。這種銅錢沿用到兩千多年後的清朝。
  • 封禪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一種儀式。《史記‧封禪書》《論衡》和《韓詩外傳》等典籍均記載了自炎帝以來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實,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 都曾到泰山封禪。史載黃帝曾至泰山封禪。在大戰蚩尤於涿鹿之前,黃帝也是選在泰山腳下,大聚眾神。《史記‧封禪書》說,「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帝王當政期間要功勳卓著,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禪、向天報功。
  • 後世很多人一提及秦始皇,便想到「焚書坑儒」,並將其當作秦始皇殘暴,毀壞歷史、文化之所謂依據,不知真正準確史實。為正視聽,還原歷史真貌,本節將細述「焚書坑儒」史實、原委及意義。
  • 七月流火,十月隕蘀。火運將逝,水德漸生。天地運行有其定數,人事代謝亦如此。及至嬴秦代周,便如天降洪水,瞬息間席捲神州大地享國八百年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即位二十六年之際,赫赫宗周曲終人散,赳赳大秦隨即登場,開啟了中華綿延兩千年的帝國時代。
  • 戰國末年,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被統一的秦王朝所取代。秦始皇在位的第三十七年,出巡途中突然在沙丘離世。始皇遺詔公子扶蘇主持葬禮,使之返都即位。管理詔書的趙高勾結丞相李斯矯詔賜死了扶蘇,擁立少子胡亥為皇帝,即秦二世。
  • 鴻門宴之後,項羽率領諸侯進入咸陽。當時秦王子嬰雖然是敗國之君,仍是王的身份,項羽不僅沒有給他應有的禮遇,反而殺了子嬰和所有秦國的王族、宗室和大臣,又一把大火燒了咸陽宮和秦始皇陵,大火三個多月不滅。這場大火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造成了對中國文化的巨大破壞,使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辛苦建立起來的所有檔案和先秦以來眾多的文化典籍毀於一旦。秦以前華夏文明數千年的記錄幾乎都被付之一炬。
  • 看,那一個個表情栩栩如生,無一雷同,或跪或站的秦軍將士;看,那一匹匹昂首嘶鳴、奮蹄欲奔的戰馬;看,那一排排整齊、嚴謹、氣勢恢宏的隊列,漫步在兵馬俑俑坑旁的你仿佛穿越到了兩千年前的古戰場,在北風瀟瀟戰馬嘶鳴鼓聲陣陣中,親身領略秦國將士的勇猛!這是怎樣令世人歎為觀止的千古奇蹟!這個奇蹟的締造者依舊是那已做了諸多震古爍今之事的秦始皇帝。
  • 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偉大功績,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唐朝大詩人李白在詩《古風》中也寫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而民國史學家柳詒徵的評價是:「蓋嬴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
  •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六月,劉邦擇良日、設壇場、齋戒、沐浴、具禮,拜韓信為大將軍。拜將之後,劉邦問韓信可有妙計回到關中。漢軍兵弱將少,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因此劉邦也沒有更高的目標,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做關中王。 韓信首先指出劉邦東爭天下,最大的敵人是項羽,他請劉邦在勇敢、強悍、仁厚、兵力方面與項羽相比,誰強誰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