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中的人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圖、文/貫明
font print 人氣: 712
【字號】    
   標籤: tags:

中華文明五千年,出現了無數的忠臣義士。通讀中華史書,尋讀最有風骨氣節的詩文名句,可以發現一個人的文品和詩品都是與他的人品相對應的。君不見青史留名的民族英雄岳飛在〈滿江紅〉中吟出了「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那樣氣壯山河的瑰偉妙詩;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一詩中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樣吞吐天地的千古絕句;明朝忠臣于謙則在〈石灰吟〉中寫下了「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那樣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不朽名吟。這些具有高尚氣節的正人君子,都能夠坦然對待生死福禍,在面對生死考驗時,他們都能義無反顧、無所畏懼的為道義捨身成仁。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這兩句名吟出自於明朝于謙的〈石灰吟〉,意思是說,就是把我全身弄得粉身碎骨,我也全不怕,即使拼著生命的危險,我也要保持我一生的清白在此人間。原句是「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發了自己不畏艱難、堅貞不屈,甘為民眾的利益作犧牲的高尚精神,表達了清白自守的高風亮節,展示了詩人的遠大理想和坦蕩的胸襟以及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談到詠物詩,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的詠蟬詩,杜甫、崔塗的詠孤雁詩,姜夔的詠蟋蟀詞,林逋、陸游、姜夔的詠梅詩與詞以及鄭板橋的詠竹詩等都是古代詩詞中難得的精品,但是與那些專業文人相比,于謙更具有胸懷忠貞、義薄雲天的豪氣。這首詩不僅是對事物的真寫實錄,而是寄寓了作者心中浩然的正氣。其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因此它是精品中的精品,後兩句則是名句中的名句。

于謙自幼就以文天祥為楷模,他曾稱讚文天祥:「殉國忘身,捨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正色直辭,久而愈厲。難欺者心,可畏者天。寧正而斃,弗苟而全。」那種英雄惜英雄的仰慕之心躍然字句上。在這首詩中,於于謙藉詠石灰的被燒成粉碎,變成一團白粉,來比喻仁人志士的清高亮節,視死如歸。即使被百般凌辱折磨,仍永不屈服,仍不改變其操守,仍要留他那頂天立地、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富貴不淫的清白人格在人間,這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異曲同工之妙。

于謙創作這首詩時年僅十七歲。他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吳山三茅觀中埋頭讀書。在他座位旁懸掛著他自己撰寫的文天祥畫像贊,桌案上擺放著他自己手抄的唐人陸贄奏疏卷冊。他思考著古今治亂興亡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順手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石灰吟〉。 永樂十九年(1421),于謙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山西道監察御史,從此走入仕途。他沒有忘記少年時的誓言,居官清正,不徇情,不受賄,沒有多久,便以「廉幹」聞名了。宣德初年,于謙受命巡按江西。他到任後,平反冤獄,打擊豪強,為民請命,安撫流離,政績卓著,很快便得到明宣宗的重視,親自手書于謙之名授與吏部,超遷于謙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這時他年僅33歲。

于謙不攜家眷,獨自一人前往任所,冬春兩季在山西,夏秋兩季到河南,正如他詩中寫道的:「三晉沖寒到,中州冒暑回。山川元不改,節候自相催。」《明史》中 說:「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具疏言之。一歲凡數上,小有水旱,輒上聞。」他就這樣,無論冬夏,不分寒暑,在巡撫任上辛苦忙 碌了19年。 明代的巡撫是朝廷外派的大員,對地方官吏,甚至省級大官都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可是于謙從不因自己的地位而講求排場,他為官嚴正,但卻從不作威作福,相反,他卻總是輕騎簡從,不讓地方官吏迎送。

于謙不僅這樣體知下屬,而且對上司也從不奉迎。正統間,宦官王振專權,索賄納賄之風盛行,官吏們為求仕進,爭獻金銀求媚。據說凡晉見王振者必獻白銀百兩, 若獻銀千兩,便可得賜酒食。于謙每次入京辦事,卻從不帶任何禮物送人。有人勸他說:「即不橐金往,寧無一二土物充交際耶?」于謙聽罷,笑著舉起兩袖答道: 「吾唯有清風而已。」正因為這種廉正不阿的作風,于謙難免會得罪權貴。專權的太監王振就曾誣陷于謙,並將他下法司論死。後來繫獄三個月,才得釋,降職為大理寺少卿。事情傳出,山西、河南百姓官吏赴京上書,周、晉二王也上書請留于謙巡撫兩省。就這樣,于謙在巡撫任上先後十九年,直到正統十三年(1448)才調任兵部左侍郎。

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在也先率領下擾邊。王振挾明英宗親征,結果在土木堡兵敗,英宗被俘,瓦剌軍隊直攻到北京城下。正當滿朝慌亂無措之時,于謙挺身而出,力主戰守,領導北京軍民,戰勝瓦剌,保衛住了北京城。于謙有保社稷之功,但他並不居功。因于謙薦用的總兵官石亨,自知功不如于謙卻得封世侯,心中不安,上疏薦謙子于冕。于謙得知後說道:「國家多事,臣子義不得顧私恩。且亨位大將,不聞舉一幽隱,拔一行伍微賤,以裨軍國,而獨薦臣子,於公議得乎?臣於軍功,力杜僥倖,決不敢以子濫功。」 于謙的這些做法,與那些貪官污吏、佞幸之徒格格不入,深遭他們的怨恨。石亨和太監曹吉祥等人,利用景泰皇帝病危之機,擁立英宗復辟,誣陷于謙,將他殺害了。于謙的家亦遭籍沒。他雖然身居高官多年,又曾受知於景泰朝,但「家無餘貲」。只有正室門鎖甚嚴,打開看時,裏面放的全是御賜蟒衣、劍器。于謙被害後, 石亨以其黨羽代任兵部尚書,未及一年,贓累巨萬。明英宗也不得不慨歎道:「于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貲……」 幾年後,石亨、曹吉祥等人先後以謀反伏誅,于謙的冤案終得昭雪。後世的史家給于謙極高的讚頌,稱讚他「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縱觀于謙的一生,他以自己的切身行動實踐了「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的豪言壯志,表裏如一,錚錚鐵骨。他那視死如歸的崇高氣節,在人世間的忠臣義士和正人君子的心中豎起了一盞長明不熄的心燈。因此,人們也經常用這兩句詩來讚美那些不屈服於暴力、為堅守信仰、真理和內心的正義與良知而視死如歸的高尚之士。@*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我們好不容易走過了低谷,度過了逆境,告辭了煩憂,揮別了苦惱時,最先浮上心版的念頭是:我遇到我生命中的貴人了!沒有他的扶持與幫助,沒有她的慰藉與關懷,就沒有今日全新的我。
  •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宋朝.朱熹的詩〈觀書有感〉。朱熹以寧靜清澈的一方小小池塘來比擬自己讀書有得的心境,像鏡子一般倒映著天光雲影,是如此的清澈澄明。此等動人的景致讓人不禁尋思「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兩句千古傳誦的詩句,任何時刻品味再三,依然雋永芬芳。的確,若非源頭活水,哪能如許清清澄呀!
  • 北宋政治與文學家歐脩修為了離別之情曾寫了一闋很有名的詞,詞牌是《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東風容易別。」
  • 唐詩中不乏豪言壯語。除詩仙李白寫有許多樂觀豪放的詩篇之外,就連王翰所作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也是慷慨壯烈,足以使人豪氣橫出,精神為之一振。然而,隨著時代的遞嬗,精神面貌的不同,宋詩走向議論偏於說理、宋詞多描寫男歡女愛、離恨別情,很少見熱情奔放、振奮精神之作。由此看來,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所作的〈夏日絕句〉就屬於宋詩中少有的珍品了。
  • 處於不同思想境界的人,其思想意識也是各不相同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居高始得遠眺,臨峰方可眼闊。當我站在泰山的極頂──玉皇頂,體會杜甫詩中的「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時,心中就自然泛起一絲難以名狀的崇高之感和豪壯之情。由此我認為即使是世俗中的任何人,如果他能登上絕頂,憑高遠眺,就一定會有與平時讀詩時不同的感受,就能親身感受到宇宙的博大和大自然的造化。
  • 人生的路該如何走,可以有很多的選擇,出家又何嚐不是一種選擇!其實如何選擇常不是問題,重點是要清楚自己為何做此選擇,又該如何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漫長歷史長河中,受「忠孝節義」中華傳統價值觀的薰陶,湧現出了許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忠貞之士。古代有田橫五百壯士捨生取義,近代有國軍抗日英雄張自忠將軍寧死不屈。即使是無名的市井小民,一旦他有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尚氣節,就足以名傳千古,光照後人。歷史上任何一個壯烈殉節的英雄,背後都有一個悲壯慘烈的故事。歷朝歷代的忠臣義士都曾抱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堅定信念,面對威脅利誘而寧死不降,展現了高尚的道德品格。

  • 人是群居動物,也因為「群居」與「情」的作用,從此沒三天好日子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時時在悲歡離合裡浸泡,日日在恨海愁山中翻滾;吃不好、睡不好;得到一點兒,高興得不行;失去一點兒,痛苦得難受,怎麼也跳不出「情絲」的纏繞,如何也弄不懂「不公」的來處。日子過得不順遂,心情弄得不舒坦。尤其是年歲大了之後,仍勘不破「情」字擺弄的老年人。
  • 夕陽椰林、藍天碧海是南國特有的美景之一。我在夕陽西下的時刻從不急急忙忙地趕路,總是要仔細地欣賞一番之後才捨得離開。夕陽之下的美麗的景色,如過往雲煙,一瞬即逝,令人不自由主地回想起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 讓我們隨著詩人的身影與步履,在這旭日初升、高廣的林木篩下縷縷陽光的晨間,踏進這一座破山寺。一路上綠竹夾徑,蜿蜒的把人引向一片幽靜的濃林密花中,此時能隱約的窺見唱經禮佛的禪房掩映其間。翠綠的山巒煥發著日照的光彩,似乎使得鳥兒們喜悅不已,不停的飛鳴歡唱。那清澈的潭水映照著眼前的一切,不覺使人心境湛然空明起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