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巾幗不讓鬚眉

陸文
font print 人氣: 79
【字號】    
   標籤: tags:

楊烈婦,是李侃的妻子。建中末年,李希烈攻破汴,企圖襲擊陳州。李侃任項城縣令,李希烈分兵數千攻佔了備縣。李侃因為城小賊人勢力強大,想要逃走。他妻子說:「賊寇來了應當防守,力量不足,也應該戰死。您都逃走了,還有誰來防守?」李侃說:「兵員少,財物又貧乏,怎麼辦?」妻子說:「縣城守不住,那麼地方就是賊人的地方了,倉厙都成了他們的積累,百姓都成了他們的戰士,對國家有什麼好處?請用重賞來招募不怕死的戰士,還有可能解救危難。」

李侃於是召集了官吏和百姓來到辦公的廳堂。他說:「縣令的確是你們縣民的主人,但是年頭滿了就要離開,不像你們出生在這塊土地上,祖上的墳墓在這裡,應該一起死守,怎麼能忍受喪失自己的尊嚴面朝北方事奉賊人呢?」眾人都哭了,同意他的要求。於是宣佈說:「用瓦片石塊打賊人的,賞一千錢;用刀箭殺賊人的。賞一萬錢。」得到了數百人。

李侃率領他們去守城,他妻子親手做飯給大家吃。告訴賊人說:「項城父老堅守道義是不會投降你們賊人的,得到我這座城也沒有什麼威風,最好還是快點回去;你們只會失利;沒有什麼好處。」賊人大笑。李侃被亂箭射中,回到家裡,他妻子責備他說:「您不在,誰願意堅守?死在外面,還是比死在床上好。」李侃馬上登上城牆。正好賊將中箭而死,就退走了。縣城終於得到保全。朝廷下詔令李侃為太平縣令。

李希烈叛軍壓境,攻佔了陳州一帶各縣,而唯有項城得以保全,朝廷因此晉升項城令李侃為太平縣令。

其實項城之所以得到保全,首功者當為李侃之妻楊氏。若無楊氏,李侃早已棄城逃走。巾幗不讓鬚眉,楊氏的史實表現得明明白白。

治國重在得人,這是歷朝歷代有識之士的共同呼聲。

(事據《新唐書•烈女傳》)

轉載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曾傳唱過一首名為《蘇武牧羊詞》的歌曲, 此曲約產生于辛亥革命后三、四年。傳說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學教師。其中“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這句歌詞尤其激勵人心。此歌內容采自古代歷史故事:漢武帝時,中郎將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單于囚禁冰窟逼降,他飲雪吞氈,堅決不從。后來又把他遣送到北海邊上牧放公羊,說要等公羊產奶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蘇武不顧威脅利誘,不怕艱苦折磨,堅持十九年而終不屈服。今天我就講一講“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窮愁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的故事。
  • 一天半夜時分,蔣玄暉與朱友恭、氏叔琮等人暗中帶領「勇士百人叩行在,言有急奏,請見帝」。當宮門打開時...
  • 魏文侯,名斯,戰國初魏國的建立者,尊儒重道,是儒家道德所標榜的榜樣之一,其用人之道可謂古代君主中以德治國的典範。他禮賢下士,師事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的故事流傳至今。
  • 清代才子紀曉嵐,他文情華瞻,所出妙聯絕對,信手拈來,出口成章,渾若天成,堪稱對句奇才。他處事圓達,既能體察聖心,又能智斗奸臣。雖經宦海沉浮,卻能保命全身,實為隱之大者。他學究天人,前有《四庫全書》之鴻篇巨製,後有《閱微草堂筆記》之醒世佳作,實為一代文豪。觀其一生,文績卓著,才名遠揚,為後人所傳頌。
  • 明太祖朱元璋到太學視察,廚師進茶,很稱他的心。朱元璋高興地賜給他冠和帶,任 命他為官員。 當時,在旁邊的一個老太學生,親眼看到、聽說了這件事,非常感慨。
  • 明代永樂十九年,朝廷將要舉行會試。有個名叫曾鶴齡的書生,和幾位元浙江地區的舉 人,一起坐船去趕考。這些年輕的舉人,多半自以為年輕有才,前途無量,表現出目 空一切的樣子,人們暗地裡稱之謂狂生。他們在船上,談天說地,指東道西,議論紛 紛。
  • 明代,江蘇吳中地方,有個教書的老先生,名叫沈文卿,家裏非常窮,只靠教幾個學 生勉強維持生活。
  • 梁代陶弘景,隱居在華陽(此處指安徽宣城峻嶺中),他博學多識,眾所稱頌。常有人遠道而來,造訪求教。他下決心一生不做官,人稱山中宰相。
  • 皇上屢次頒布恩詔,鄉官想報官府,為她領取糧食布匹,她都堅決辭謝了。有一年,官府又要為她請求旌表,建立碑坊,她死活也不同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