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藝術 文學 連載 教育 人物 生活 美食 旅遊 保健 移民 職場 投稿

新聞 評論 社區 科技 網聞 體育 娛樂 突破封鎖 關於我們

標靶治療

醫學界新近發現,一些功效強大的癌症新藥的副作用堪憂:它們會過度刺激免疫系統,極少數情況下——特別是結合使用時可能傷及心臟而致命。

1種乳癌新療法能在11天內完全消除腫瘤,醫界今天以「驚人」來形容這出人意表的結果,還說這種由兩種藥物合併的新療法,可望讓數以千計女性免除令人難以忍受的化學療法。

癌症研究出現新突破,有望找出每名患者高度專屬的新治療。

早期乳癌治療有新進展,台中市澄清醫院今天說,在手術房同時完成乳癌切除和放射治療,以免術後還要長期放射治療之苦。

癌症的治療一直是醫學界相當關注的議題,在科技部經費支持下,台大醫學院教授鄧述諄團隊研究酵母菌時發現,端粒的長短跟Cdc13蛋白上的磷酸化修飾機制有關,對未來治療癌症有幫助。

35歲安小姐懷第二胎時確診罹乳癌,忍痛放棄胎兒,又因化療影響擔心影響生育力,接受凍卵建議後再抗癌。

兩項研究今天指出,兩種價格不高的學名藥,能同時降低停經婦女的乳癌復發率與死亡率。

椎間盤突出造成酸痛無力很惱人,成大醫院斗六分院今天指出,現在有了微創內視鏡切除新療法,「術到病除」恢復快。

科技部7日發表台灣最新研究指出,通常治療頭頸癌會使用一種標靶治療藥物,但可能出現抗藥性,這時只要再合併使用丙型分泌酶抑制劑,就能讓腫瘤體積縮小約2成,此研究已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

原發性腦瘤世界上約有225萬人,然而市場上治療人類惡性腦瘤的藥物種類少且效果不彰,傳統的外科手術治療及術後放射線治療,很少能活過一年,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林欣榮院長團隊,帶領韓鴻志教授、邱紫文教授、詹子民助理研究員等,創新研究找出新的標靶藥物,增加治療效果及減少大腦副作用,又製成置入大腦的緩釋劑HK-001-Wafer,能有效去除手術後殘存之腦瘤細胞,延長壽命。該新藥獲得第十一屆國家新創獎。

台灣每年約有7,500人死於肺癌,成功大學藥理所特聘教授王憶卿團隊歷經4年研究發現,蛋白質Rab37(囊泡運輸的關鍵調節因子)扮演肺癌轉移的重要角色。實際分析165名肺癌病人,發現當肺癌病人細胞內的「蛋白質Rab37」表現量低,病人存活率較差。該研究論文也刊登於2014(民國103)年9月的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

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蕭培文及其團隊,研究柳杉樹皮萃取物,發現二萜類化合物(HDHS)能抑制攝護腺癌細胞內雄性素受體活性,誘導癌細胞凋亡,並且動物實驗也證明能有效抑制攝護腺癌腫瘤生長。蕭培文指出,HDHS誘導癌細胞凋亡能力比臨床用藥還強,副作用小,對大部分器官組織影響不大,亦可運用在其他雄性素所控制的疾病。

1種實驗性血癌免疫療法經初步實驗證明,讓89%患者出現癌症緩解現象後,今天獲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發突破療法認證,加速市場核可審批程序。

2011(100)年肺腺癌新病理分類法將侵襲性肺腺癌分成伏壁型、腺泡型、乳頭型、微乳頭型和實體型。陽明大學與台北榮總共同組成的榮陽團隊,發現新的肺腺癌病理分類法,可預測肺腺癌病患術後的復發及死亡。台北榮總外科部胸腔外科主任許文虎17日表示,微乳頭型和實體型肺腺癌,即使是早期病患,除了密切追蹤外,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化療或放療輔助治療。研究團隊下一目標將針對實體型、微乳頭型分析細胞基因,找出哪種藥物比較有效,同時開發新藥。

研究人員說,接受化學治療的特定乳癌年輕女性病患,在治療中加入goserelin藥物,可能可藉此保存生育力。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甲狀腺癌雖非極惡性腫瘤,但仍有致命疑慮!一名阮老師在30多歲,發現罹患甲狀腺腫瘤,切除病灶後未定期追蹤檢查,因復發而再切除淋巴腺轉移,醫師叮嚀要追蹤,但她仍忽視持續追蹤的重要性,最後癌細胞轉移到腰部脊椎處導致下半身癱瘓,最後癌細胞也轉移至腦部而失去生命。

肝癌是台灣民眾常見癌症,北醫附醫等院針對無法手術肝癌患者,進行臨床試驗透過放射治療合併標靶藥發現腫瘤縮小、且無復發,研究登國際。

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IBS)表示,南韓已研發成功可用於發現和治療癌症的技術,即利用奈米微粒找到癌細胞,並發出診斷訊號且殺死癌細胞,這項研發成果稱「奈米手榴彈」。

(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在台灣癌症死亡率中,肺癌高居第一。台灣大學經過6年的努力,成功建立癌幹細胞的體外培養模式,有助於抗癌藥物研發和提高病患存活率。

(大紀元記者方惠萱台灣台北報導)癌症的醫療用藥一直是學界開發重點,科技部25日與台北醫學大學、台灣大學召開記者會,宣布台灣研發的癌症新藥MPT0E028,已獲得美國食藥署(FDA)的人體試驗核准申請,後續經過台灣衛福部食藥署核准,就能進行人體試驗,而後上市。

中研院研究發現,氧化壓力下「細胞自噬作用」會分解回收受損胞器或蛋白質,並調控幹細胞來維持功能,提供疾病治療新方向。

懷特研發的懷特血寶注射劑,近日獲美國FDA核准下一階段臨床試驗計畫,未來可循孤兒藥模式,縮短上市時程並享受稅務、市場專賣、新藥查驗規費等優惠,搶攻近10億美元市場。

(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交通大學材料系教授陳三元及研究團隊16日發表多功能磁性奈米抗癌藥物載體,利用大載體攜帶小載體到腫瘤,能像多節火箭進行分段釋放藥物,對抗藥性癌細胞及腫瘤幹細胞做深層治療。陳三元表示,目前與馬階、慈濟及交大分別進行乳癌、腦癌及肺癌實驗。主要以乳癌為主,由醫生做動物療效、毒性評估,如果乳癌有效,再應用到腦癌、皮膚癌、頭頸癌等。

(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肝癌持續蟬聯癌症死亡第二名,每年新診斷肝癌患者1萬1千人,男女發生比率7比3,尤以成年男性居多。台灣肝癌醫學會祕書長、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任陳冠仰表示,由於治療肝癌的努力,肝癌死亡人數逐漸下降,只要臨床發現得早,積極治療,有治癒可能。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乳癌是女性頭號殺手,每年都會新增1萬名乳癌病患,只要HER2陽性(人類表皮生長因子第二型過度表現)轉移性乳癌,容易復發,治療也較棘手。今年7月台灣核准乳癌雙標靶新藥上市,台灣乳房醫學會2日發表國外最新研究報告,這類患者如採取「雙標靶、化療」治療方式,能雙面夾擊HER2基因過度表現,臨床試驗證實,即使癌細胞已轉移,可增加半年以上存活率,且副作用未明顯增加。

(大紀元記者林秀蓮台灣雲林報導)不抽菸也可能罹肺癌,一名六十一歲無抽菸習慣的女性,長達三個月的時間常覺得頭痛,即使吃了止痛藥後情況仍未改善,甚至出現走路不穩、手腳無力的症狀。至神經科求醫,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有腦部水腫合併腦膜不正常顯影,之後再進一步接受脊髓液檢查,發現脊髓液中有不正常的惡性細胞,疑似是腺癌。

吳女士13年前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以為看不到孩子長大;然而,她服標靶藥物至今,血癌基因緩解,改變生命歷程。

(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台大生化研究所助理教授冀宏源與跨國團隊合作發現,Pif1解旋酶可解開DNA雙股螺旋,有效地幫助DNA複製,達到基因修復功能。冀宏源12日表示,了解Pif1解旋酶修復DNA作用機轉,對藥物與臨床應用會有很大幫助,希望能從基礎研究帶到癌症應用。

澳洲癌症治療藥物新突破,經過30年的研究,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發出新的治療藥物,主要用來破壞癌細胞的內部結構,讓癌細胞自我毀滅,預計5年內可取得使用這類藥物。

(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中研院9日公布全球首例攝護腺癌疫苗以及腦膜炎W135型疫苗、SSEA-4與癌細胞擴散關係三項研究成果。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宗益表示,攝護腺癌、腦膜炎W135型及SSEA-4乳癌共3種疫苗都已申請專利,技轉給台灣廠商。由於疫苗上市必須經過動物及人體試驗,最快10年左右可問世。

共有約 110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