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褐氈

作者:宋應星 譯者:李淑芬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衣料第二‧毛布、毛毯

綿羊有兩種:

一種叫蓑衣羊(蓑讀縮),將其細毛剪下作成毛氈、絨片,遍布各地的毛線帽子和襪子.都以此為原料的。古時西北的羊沒有傳入中原.下層人作衣用的毛布,也是這種羊毛作的。毛布只有粗的而沒有細的,今天粗毛布也有用這種羊毛作的。這種羊從徐州地區和淮河以北各地都大量飼養。南方只有湖州飼養綿羊,一年剪三次毛(夏天毛稀,不長新毛)。一隻羊每年所剪的毛可作三雙毛襪用料,能生羔的公母羊交配,可生二隻小羊,故北方人家養百隻綿羊,一年可收入百兩銀子。

另一種綿羊叫矞芀(讀玉條)羊,唐代末年從西北(今新疆)傳來,外毛披散得不很長,但內毛細而柔軟,可用來織絨毛布。陝西人叫山羊,以區別於綿羊。這種羊先從西北(今新疆)傳到臨洮(甘肅),現在唯獨蘭州養得最多,故細毛布均出於蘭州,又叫「蘭絨」,西北少數民族語叫「孤古絨」,是根據早期的叫法。

山羊細毛絨也分兩等:一曰搊絨,是用梳篦(篦讀畢,齒比梳子還密)從羊身上梳下的.打線織成毛布叫褐子、把子等名稱。 另一種叫拔絨,是細毛中的精細的,用兩指甲逐根從羊身上拔下,再打線織成絨毛布。這種毛布織成後,手摸布面就像絲帛那樣光滑細膩。每人拔一天只能打出一錢重的線,費半年功夫才湊成一匹絨布用的毛料。 若用搊絨打線,每天比拔絨多數倍。要打毛布絨線,用鉛作成錘,墜在線頭上,用兩手轉動搓成絨線。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織絨毛布的織機比織布機還大,用八片綜,讓經線由此穿過,下面連接四個踏輪,每踏起兩跟經線,過一次緯線,所以織成斜紋。織機的梭子長一尺二寸。這種織機和羊種都是當時過來新疆的少數民族傳來的,故今織工皆其族類,很少有內地的人參與這一行業。

從綿羊身上剪下的細毛,粗的作氈,細的作絨:作氈時將燒沸的水澆在羊毛中搓洗,待其相互粘合後,將其鋪在具有一定大小的木扳上,用轉軸趕壓而成。 白色和黑色是氈絨的本色,其餘顏色都是染成的。

氍毹(讀渠俞,疆族毛織地毯)、氆氌(讀普魯,藏族斜紋毛織物)等名稱,都是根據各地方言命名的。作毯子所用的最粗的毛,裡面摻雜了劣種馬的毛等料,並非都是取料於羊毛。

 原文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褐、氈

凡綿羊有二種。

一曰蓑衣羊。剪其毳為氈、為絨片,帽襪遍天下,胥此出焉。古者西域羊未入中國,作褐為賤者服,亦以其毛為之。褐有粗而無精,今日粗褐亦間出此羊之身。此種自徐淮以北州郡無不繁生。南方唯湖郡飼畜綿羊。一歲三剪毛(夏季希革不生)。每羊一隻,歲得絨襪料三雙,生羔牝牡合數得二羔,故北方家畜綿羊百隻,則歲入計百金云。

一種矞芀(上草頭,下刁)羊(番語)。唐末始自西域傳來,外毛不甚蓑長,內毳細軟,取織絨褐,秦人名曰山羊,以別於綿羊。此種先自西域傳入臨洮,今蘭州獨盛,故褐之細者皆出蘭州,一曰蘭絨,番語謂之孤古絨,從其初號也。山羊毳絨亦分兩等:一曰搊絨,用梳櫛搊下,打線織帛,曰褐子、把子諸名色;一曰拔絨,乃毳毛精細者,以兩指甲逐莖撏下,打線織絨褐。此褐織成,揩面如絲帛滑膩。每人窮日之力,打線只得一錢重,費半載工夫方成匹帛之料。若搊絨打線,日多拔絨數售倍。凡打褐絨線,冶錘為錘,墜於緒端,兩手宛轉搓成。

凡織絨褐機,大於布機,用綜八扇,穿經度縷,下施四踏輪,踏起經隔二拋緯,故織出文成斜現。其梭長一尺二寸。機織、羊種皆彼時歸夷傳來(名姓再詳),故至今織工皆其族類,中國無與也。

凡綿羊剪毳,粗者為氈,細者為絨。氈皆煎燒沸湯投於其中搓洗,俟其粘合,以木扳定物式,鋪絨其上,運軸趕成。凡氈絨白、黑為本色,其餘皆染色。其氍俞、氆魯等名稱,皆華夷各方語所命。若最粗而為毯者,則駑馬諸料雜錯而成,非專取料於羊也。#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隱世2000年,在特殊的時代被重新發現,神祕的羊皮古卷,記載的是神的預言?為什麼教廷卻不敢承認它的存在?
  • 至今無解的神奇傳承,目不識丁卻能唱頌數百萬文字的英雄史詩。西藏說唱藝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興未艾,人類在力尋出路之餘,其實,還得回歸原點,重新審思自古以來瘟疫的真實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 江浙一帶有一個人叫鄭夷甫。他少年有為,令人羡慕。嘉祐年間,在高郵做官。后來遇到了一個有功能的人,可以推算人死的時間,沒有不準的。鄭夷甫叫他一算,原來自己只能活35歲。他一下子就開始感傷起來。有人勸他學一學《老子》或是《庄子》來給自己寬寬心。后來听說有一個和尚,坐在那里和別人談笑中而圓寂。鄭夷甫听了感嘆說:「我不能長命百歲,那也要象這個和尚一樣,也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到了那個日子前十天,他四處走親訪友道別。到了那一天,他沐浴更衣,來到屋外的一個亭子里,親自叫人打掃燒香。就在揮手指畫之中,突然就死了。
  • 中國的學術界對于夢溪筆談評价極高。或是「知名度最高,影響最大,傳播最廣」,或是「我國古代科學的傑作,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份寶貴遺產」。然而,對照學者的評論与夢溪筆談原文,我們不難發現,學者們一律對夢溪筆談中記載的神祕現象避而不談。其中原委,這里先不論。我們將整理出夢溪筆談中記載的一些神祕現象,和一些現代科學置之不理的科學方法。
  • 《夢溪筆談》中詳細記載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的工藝過程。活字印刷的出現比西方約早400年。以下是書中所述的活字印刷工藝過程。
  • 當今有一個叫巴格思特的美國科學家發現牛舌蘭花象人一樣有感情。一千多年前,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講述了一個虞美人草聞樂起舞的動人故事。
  • 阿膠
    編者的話:現在的人都認為現代科學很發達,是古人難以想像的。但從宋朝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記載的宋朝以前在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生物學、醫藥學、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等的發現和成就來看,事實並非如此。通過介紹《夢溪筆談》,我們與讀者分享中國古代科學的成就。
  •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其巨著《夢溪筆談》第二十一卷《異事異疾附》中描述了一件奇事,其中所述的湖上明珠不由得不讓人想起今天被廣泛關注的飛碟。
  • 《帝鑑圖說》插圖《望陵毀觀》,描繪唐太宗體從魏徵勸諫,拆毀了台觀。(公有領域)
    唐太宗嘗言:「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暴政,不僅「防民之口」,官員們還肉麻的為暴政歌「功」頌「德」,這樣的政權又能維持多久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