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溯源:孔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姓氏由來

孔(kong3)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歷史傳說時期。

1、 遠古皇帝時代已經有孔姓,因當時有個史官,叫孔甲,曾經作《盤盂》一書,但是因為孔甲之後沒有孔姓世系資料,所以一般認為孔姓源於子姓,而源於子姓之孔又有兩種說法:
(1) 根據宋代的《廣韻》記載,契是商族的始祖,為子姓,歷經十四代,傳到成湯,滅下桀,建都於亳。成湯是一個聖明的君主,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組合起來定為姓氏就是孔氏。
(2) 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篡》所說,西周初期,由殷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的宋國,為子姓。微子啟死後,其弟衍繼位。其曾孫的玄孫正考父,是宋國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後為華督所殺,其後人跑到魯國避難,並且在魯國定居,遂以孔為氏,就形成了這支孔氏。孔子即為此支孔氏的後代,故是魯國人。

2、 另據《姓考》等書的記載,春秋時期鄭國(今河南新鄭)有出自姬姓的孔氏,衛國(今河南滑縣東)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陳國(今河南淮陽)有出自媯姓的孔氏。

3、 以人名為姓。是鄭穆公的後代。鄭穆公,其後人有孔張,他的支庶子孫亦為孔氏,此為出自姬姓的孔氏別支。見《左傳》。

姓氏分佈

孔姓最初的發源地之一應該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帶。到孔父嘉的後代因為避禍逃奔到魯國,並且在魯國定居了下來,可以是算是孔氏的第一次東遷了。這次東遷意義很大,以至後世魯地竟成了孔氏繁衍的居住地。

從漢代開始,隨著孔子地位的不斷提高,孔氏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顯赫的家族。但是,由於官職調遣、戰亂等的原因,有許多人從今天的山東、河南向其他省遷徙。

西漢時,孔子襄曾任長沙太守,孔氏還有遷至今陝西的。

東漢時,河北、河南、廣東都有孔氏家族的足跡,東漢末孔潛一族在浙江紹興發展為望族。

北宋末年靖康之變的時候,中原孔氏有一支隨宋氏南渡,賜地衢州。

宋、明時期,北方的山西、遼寧等省,南方的江蘇、雲南、貴州、四川等省都有孔氏之族。

清代以後,孔氏不僅遍佈全國各地,而且有不少人移居海外。今天美國、加拿大以及東南亞、西歐一些國家都有孔姓華人。

姓氏名人

孔子:春秋時魯國陬邑人,名丘,字仲尼。先世為宋貴族。周遊各國皆不為所用。晚年返魯,聚徒講學,弟子三千,賢者七十餘人。傳曾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刪定魯史《春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史著作。為儒家學派創始者,其學說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規範。漢代以後,儒家學說成為兩千餘年中國文化的正統。孔子被尊為聖人,歷代加封「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先師」等號。今存《論語》,為研究其思想學說之資料。

孔伋:即子思,孔子之孫,戰國初哲學家。「中庸」為其學說的核心。孟子曾授業於他的門人,發揮其學說,形成了「思孟學派」。後被尊為「述賢」。有《中庸》。

孔融: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學者。孔子二十世孫。勤奮博學,官至北海(今山東昌樂西)相,世稱孔北海。有《孔北海集》。

孔巢父:字弱翁,唐代隱士。為孔子之後,少好學。釣珊瑚樹,為其隱居徂徠山典故。

孔穎達:字沖遠,冀州衡水人,唐代經學家。隋大業初,選為「明經」,授河內郡博士。到唐代,歷任國子博士等職。奉太宗命主編《五經正義》,此書為唐代科舉考試的標準。卒謚憲,遺像列凌煙閣。

孔毓圻:孔子後裔,康熙丁未襲衍聖公,清代畫家。字鐘在,號蘭堂。墨蘭飛麟,筆秀而勁,深得趙文敏之旨趣。

孔尚任:字聘之,號東塘,曲阜人,清代傑出的戲曲作家。康熙中授國子監博士,遷戶部員外郎,後以故罷官。因寫《桃花扇》傳奇與作《長生殿》的洪昇齊名,稱「南洪北孔」。@(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姓氏由來
      
    朱(zhu1)姓有四種來源:
      
    1、 出自曹姓,是顓頊帝的後裔。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子叫陸終,生有6個兒子。其中,第5個兒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東定陶縣西南)。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弟振鐸在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稱邾子挾,附庸於魯國鄒縣。春秋時,傳至儀父,見齊桓公稱霸諸侯,便附從於齊,進為子爵之國,亦稱邾婁。戰國時,邾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後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稱朱氏。
  • 姓氏由來
      
    秦(qin2)姓有三種來源:
      
    1、 出自嬴姓,為顓頊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後就懷孕了,生下了兒子大業。大業之子大費(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姓嬴。伯益的後人有個叫大駱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隴西秦亭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秦國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併進一步統一了全國。秦滅後,王族子孫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秦氏。
  • 姓氏由來
      
    尤(you2)姓原來本為沉姓,五代時為避諱而改的。據《梁溪漫錄》載:五代時有王審知者,在福建閩國,稱閩王。下詔避諱審字及與其同音的字。閩地沉與審同音,屬諱字,沉姓遂奉詔去三點不旁,演化為尤字。故有「尤姓出自沉姓」之說。查王審知系唐代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唐朝末年,他跟從哥哥王潮起兵,入據福建。王潮死後,王審知繼任威武軍節度使,全部佔據了今福建一帶。公元909年,他被封為閩王。當時,福建地方姓沉的人們都因避「審」音,現而改沉氏為尤氏。
  • 姓氏由來
      
    呂(lu3)姓有三種來源:
      
    1、 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即「四岳」,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後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 姓氏由來
      
    何(he2)姓有五種來源: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相傳黃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孫,因居於姬水之濱,故而改為姬姓,其後裔後稷被周人尊為始祖。後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避難逃亡到江淮一帶,當地人因「韓」、「何」音不分,後誤寫為何,子孫沿用。
  • 姓氏由來
      
    施(shi1)姓有三種來源:
      
    1、 以封國為姓。上古夏朝時,有個諸侯國叫施國(在今湖北恩施縣境),國亡以後,其公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施。
  • 姓氏由來
      
    張(zhang1)姓有四種來源:
  • 千古謎團!幾百萬人人間蒸發,900年後重現人間?DNA檢測現端倪,真相到底是什麼?
  • 古人對於名是很慎重的,除了長輩、長官,一般是不可以直呼一個人的名,縱然是長官,也往往為了客氣或謙虛,也不叫部屬的名,再加上古代多為單名,如范蠡、文種、蕭何、張良、韓信……,單名很難稱呼,連名帶姓的叫,是很不禮貌的,所以古人幾乎都有字,前面說過古時男子加冠時、子女行筓禮時,由長輩為之取字。
  • 至於說到漢人的名跟字,就更講究了,因為姓或氏幾乎是從老祖宗時就有的(除了極少數改姓氏之外,幾乎都是由老祖宗傳遞下來的),但是名跟字卻是人生下來後才有的,所以取名的自由度比較高,但也不是漫無邊際盡挑些美的字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