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史料
《天工開物》春引水種池鹽 南風起一宵結成
國內有兩個池鹽產地:一處在寧夏,供邊鎮食用。另一處在山西解池,供應山西、河南諸郡縣。解池位於安邑、猗氏、臨晉之間,池外有城牆護衛。池水深處,其色暗綠。當地製鹽者在池旁將地犁成畦壟,將池內清水引入所犁的畦中,切忌濁水混入,否則就會淤塞鹽脈。
《天工開物》海鹽採法多 存百年不變質
海水自具鹽質。海邊地勢高的地方叫「潮墩」,地勢低的叫「草盪」,這些地方都產鹽。雖然同樣的鹽出於海中,而製鹽的方法卻有不同。
《天工開物》造物賜美味 無所不「鹽」
大自然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之氣,由此又產生五味(酸苦甘辛鹹)。五行中的水潤濕而流動.具有鹽的鹹味。周武王訪問箕子時,才首先得知關於五行的道理。人們吃的酸、甜、苦、辣四種味道的食物,經年缺少其中之一都平安無事,唯獨食鹽,十日不吃,便身無縛雞之力、疲倦不振。
《天工開物》小米芝麻豆脫粒得實加工法
加工小米是揚得其粒,舂得其米,磨得其粉。除風揚、車扇之外,還有一種方法是用簸箕。其法是用竹篾編成長圓形盤,將米鋪入其中,擠勻揚簸。輕的揚到簸箕的前面,拋棄到地上。重的在後,都是米粒。
《天工開物》磨出上白麵粉 求九華山石
磨的石料有兩種,麵粉品質因石而異。江南很少有細白上等的麵粉,因磨石石料含沙,相磨發熱,則麥麩(讀夫,小麥的屑皮)破碎,以致黑麩混入麵中,無從羅去。
《天工開物》揚麥磨麵法 自然風水最好
小麥是麵粉原料。稻穀加工後最精者是舂過兩次的精米,小麥加工後最上品是重複羅過的細白麵粉。收穫小麥時,手握一把麥稈擊取,其法如同擊稻。去麥秕,在北方用揚場的方法,因為風車沒有遍布全國各她。揚麥不能在屋檐下,必待風至而後為之。風不來、雨不停都不能揚麥。
《天工開物》江南舟上水碓 攻稻一舉三用
江南廣信府(今江西上饒地區)造水碓之法巧絕。因為水碓就怕埋臼的地勢低會為洪水所淹,太高則水流不到。廣信府的造法是以一條船當地,打樁將船圍住,船中填土埋臼。要是在河的中流填石築壩,則安裝水碓便無須打樁圍堤了。更有一身三用的水碓,激水轉動輪軸,水碓的第一節轉磨成面,第二節帶動水碓舂米,第三節引水灌於稻田。這是考慮得十分周密的人製造出來的。
《天工開物》篩稻殼去膜 粹精養百姓
稻穀去殼用礱(礱讀龍,狀如石磨,下臼固定,上臼旋轉,藉由上下臼齒搓擦使稻殼裂脫),去皮用舂(讀沖)、用碾。用水碓(讀對)舂穀,則兼有礱的功用:乾燥的稻用碾加工也可不用礱。
《天工開物》脫稻粒曳牛滾石束手擊 借風去秕
水稻收割之後,要脫稈取粒。手握一把稻稈擊取稻粒的佔一半,將稻都放在場上以牛拉石磙(讀滾)碾取稻粒的也佔一半。以手擊取稻粒,被擊之物或用木桶,或用石板。收穫時如雨天多晴天少,田間和水稻都濕,則不可上場,便用木桶在田間就地擊取。晴天稻乾,則用石板擊稻更為方便。
《天工開物》古人仿照「小過」卦形 製作五穀加工具
宋子說,自然界生長五穀以養育人類,穀粒包藏在黃色的穀殼裡,像身披「黃裳」一樣美。稻以糠為殼,麥以麩為皮,粟、粱、黍、稷的籽實也都隱藏在帶毛的硬殼裡面。去掉雜物取得其精華來食用,這種道理是顯而易見的。講求飲食美味的人,食不嫌精緻。加工穀物所用的杵臼,有益於萬民,系取自「小過」(上雷下山)上動下靜的卦形而製造。發明這類技術的人,怎能是一般人而不是天才呢?
《天工開物》古代美女的胭脂 天然美顏法
將帶着露水摘取的紅花搗爛,放入布袋中用水淘洗,絞去黃色液體,然後取出來再搗,放入布袋中用發酸的淘米水再次淘冼,再絞去汁液。用青蒿(菊科)在上面蓋一夜,捏成薄餅,陰乾後收藏起來。
《天工開物》種得紅花作花餅 帶露紅花美嬌容
紅花是在園圃中用種子種的,二月初下種。如果種得太早,待苗高一尺時,就會有黑螞蟻般的蟲子將根吃掉,使苗死亡。種紅花的土地肥沃時,苗可長到二、三尺高。這就要在每行打樁,綁上繩子,將苗橫攔起來,以防狂風折斷。如土地不肥沃,苗只長到一尺五寸以下時,就不必這樣作了。
《天工開物》植物中有五種「藍」 天然美藍澱染料
造藍澱時,要是葉與莖很多,便放在窖裡,少的放入桶內或缸內。用水浸泡七天,自然會浸出藍液。每一石藍液放入石灰五升,攪動數十下,藍澱很快就會結成。靜放後,藍澱便沉於底部。近來所生產的藍澱,多是用福建人在山上遍種的茶藍製得,其數量比其他各種藍的總和還要多好幾倍。他們在山上將茶藍裝入竹簍內,由船運到外地出售。製造藍澱時,將漂在上面的浮沫取出曬乾,名為「靛花」。放在缸內的藍澱,必須先和以稻灰水,每天手持竹棍不計次數地攪動,其中最好的叫作「標缸」。
《天工開物》古傳各色染料秘方 自然美現代珍藏版
大紅色。(其質紅花餅一味,用烏梅水煎出,又用鹼水澄數次。或稻稿灰代鹼,功用亦同。澄得多次。色則鮮甚。染房計便宜者先染蘆木打腳。凡紅花最忌沉、麝,袍服與衣香共收,旬月之間,其色即毀。凡紅花染帛之後,若欲退轉,但浸濕所染帛,以鹼水、稻灰水滴上數十點,其紅一毫收傳,仍還原質。所收之水藏於綠豆粉內,放出染紅,半滴不耗。染家以為秘訣,不以告人。)
《天工開物》雲霞五顏六色 染素料成諸色
宋子說,天上的雲霞五顏六色,地上的花葉千姿百態。大自然呈現如此色彩繽紛的景象,古代的聖人便跟著學習,用染料把衣服染成青、黃、赤、白、黑等顏色穿在身上。虞舜當初就是如此用心的。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褐氈
凡綿羊有二種。一曰蓑衣羊。剪其毳為氈、為絨片,帽襪遍天下,胥此出焉。古者西域羊未入中國,作褐為賤者服,亦以其毛為之。褐有粗而無精,今日粗褐亦間出此羊之身。此種自徐淮以北州郡無不繁生。南方唯湖郡飼畜綿羊。一歲三剪毛(夏季希革不生)。每羊一隻,歲得絨襪料三雙,生羔牝牡合數得二羔,故北方家畜綿羊百隻,則歲入計百金云。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裘
羊皮衣中,老羊皮價廉,而羊羔皮昂貴(羔讀高.小羊)。懷在腹中的羊羔叫胞羔,剛長毛, 剛出生的叫乳羔,皮上的毛像耳環鉤,彎彎曲曲的。長三個月後的叫跑羔,長七個月的叫走羔,皮上的毛漸漸變直。用胞羔、乳羔的皮作衣,沒有膻味。古時羔皮衣為大夫之服,現在西北的官紳也很看重它。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夏服
苧麻剝皮後,最好在陽光下晒乾,否則見水就爛。將麻皮撕破時,要用水浸泡,但是只能浸泡二十刻(五小時),浸久時不撕皮也要爛。苧麻本是淡黃色的,先用稻灰、石灰水煮過,再經過流動的水漂洗,晒乾後就成為白色。
《天工開物》作棉衣 翻新棉襖
以棉衣、棉被禦寒的,百人之中只有一人在其中裝入絲綿,其餘都用棉花。古時的「縕袍」(縕讀運,新棉混合舊絮)今俗稱為「胖襖」(棉襖)。棉花彈好後,按照衣服、被子的形狀,將棉花放進去。新作的棉衣穿在身上顯得輕暖,但穿久就會繃緊.逐漸不保暖。將其中棉花取出彈鬆,再重新裝入衣內,仍可像原來一樣暖和。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布衣 趕 彈 紡
用棉衣禦寒,不分貴賤。棉花在古書叫枲麻(之大麻的雄株,不是棉花),各地都有種植。有木棉(木棉科樹棉)、草棉(錦葵科棉屬草本)兩種,花有白、紫兩種顏色。種植白棉的佔十分之九,紫棉佔十分之一。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倭緞
倭緞製法起源於日本,福建漳州、泉州沿海地區曾加以仿製。其絲的原料來自四川,由商人萬里販來,換易胡椒而回。其織法也是從日本傳來,先將絲料染色作為緯線,再將剪斷的銅錢夾織到經線中,織過數寸經絲後將織物刮成黑光。東北滿族地區的商人見到這種織物非常喜歡。但由於這種織物很容易污損,作成的帽子戴上後很快就積聚灰塵,作成衣領穿過不了幾天就損壞。現在各地都不看重,將來或許被淘汰,這種織法也未必會流傳下去。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龍袍
供皇帝穿著的龍袍,我朝(明朝)的織造局設在蘇州和杭州。生產龍袍的織機的花樓高達一丈五尺,由兩名技術能手拿着設計好的花樣提花,每織過幾寸以後,便變換提織龍形圖案的另一部分。龍袍有機房各部分工織造單獨部分再拼合而成,不是出於一人之手。所用的絲先染成紅、黃等色,所用工具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人工和成本要增加數十倍,以表示忠敬之意。其中的細節繁多,無法詳細訴說。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熟練
絲織品織成以後還是生絲,要經過煮練之後,才能成為熟絲。煮練的時候,用稻稈灰加水一起煮,並用豬胰脂浸泡一晚,再放進水中洗濯,這樣絲色就能很鮮豔。如果是用烏梅水煮的,絲色就會差一些。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分名
羅之類的絲織物有中空的小孔用來透風取涼,它織造的關鍵在於用線繩作成的軟綜(絞綜)。用兩扇袞頭打綜,一個是軟綜,一個是硬綜。織過五梭、三梭(最厚的是七梭)緯線以後,踏起軟綜,自然會使兩股經絲絞組成絞紗孔,而不併合起來,形成網眼。如果一直織下去,不起條紋而普遍有孔的,就叫紗,織紗的關鍵也在兩扇袞頭。直到織花綾綢時,才可去掉兩扇袞頭,轉用八扇桄綜。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穿經
將蠶絲穿過綜再穿過織筘,需要四個人前後排列坐著操作。掌握穿筘的人手握筘鉤先穿過筘齒中,等對面的人把絲遞過來準備接絲。等絲經過筘後,就用兩個手指捏住,每穿好五十到七十個筘齒,就把絲合起來編一個結。絲之所以能夠不亂,其中的奧妙全在將絲分開的交竹上。如果是接斷絲,就把絲一拉就伸長幾寸。打上結後,仍會回縮到原來的長度,這是利用絲本身就具有彈性的巧妙。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花本
凡是能結織花的紋樣的工匠,心思最為精細巧妙。無論畫師先將什麼樣的圖案在紙上畫出,結織花的紋樣的工匠都能用絲線按照畫樣仔細量度,精確細微地算計分寸而編結出織花的紋樣來。織花的紋樣張掛在花樓上,即便織工不知道會織出什麼花樣,只要穿綜帶經,按照織花的紋樣的尺寸、度數,提起紋針,穿梭織造,圖案就會呈現出來了。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花機式
織紗羅用的疊助木,比織綾絹的最好輕十幾斤。織素羅不起花紋,要在軟紗、綾絹上織出波浪、梅花等小花,比織素羅只多加兩扇綜框,一個人踏織即可,不用提花的人閑着呆在花樓上那個,即不設衢盤與衢腳。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腰機式
織「杭西」、「羅地」等絹,輕素等綢,以及銀條、巾帽等紗,不必用提花機,只需用小機。織匠用一塊熟皮作靠背,他的力全在腰和臀部,所以叫腰機。各個地區織葛、苧麻、棉布的,都用這種織機。織出的布、帛更整齊、結實而有光澤,可惜至今還沒有普遍流傳。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經數
織紗羅的筘以八百個齒為標準。織綾絹的筘以一千二百齒為標準。每個筘齒中穿入已上漿的經線,把四根合為兩根。羅紗的經絲共三千二百根,綾綢的經絲共五、六千根。古書稱八十根為一升,現在較厚的綾絹就是古時所說的六十升布。織花紋時必須用嘉興、湖州所產結繭和繅絲時都用火烘乾的絲作經線,那麼任憑提拉也不會斷頭。其他省所出的絲,即使可以勉強提花,也不精緻。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邊維
絲織物不論是厚的綾或薄的羅,紡織時都要另行織邊。其兩個邊各牽經線二十多根,邊經線必須過漿,用筘推移梳乾。綾羅必須三十丈或五、六十丈穿一次筘,可省去穿接的繁雜辛苦。每織一匹(四丈)應在邊經上用墨劃記號,以便掌握長度。織邊的絲線不繞在杠(經軸)上,而是另外繞在織機橫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