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古人論明志

李劍
font print 人氣: 37
【字號】    
   標籤: tags: , ,

「明志」就是明確志向。古人很重視人生志向的確立,諸葛亮說「志當存高遠」,只有志向遠大才能克服眼前的困難和自身的弱點,朝著既定的目標前行。古人常常登高望遠,表明心志,「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站的高才能看的遠,胸懷大志,不計一時的得失成敗,最終實現宏偉的志向。

孔子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裡仁》),大意是求知的人立志於仁義之道,卻對惡劣的衣食引以為羞恥,這樣的人就不值得與他進行談論了。

古人有「安貧樂道」的說法。孔子曾發出「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等慨歎。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淵就是一個安貧好學的人,孔子經常誇他用一個筐盛飯、一個瓢喝水、住在簡陋的破屋裡,卻能做到一直不改他求道的快樂。

《論語·泰伯》記載:「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遠」,大意是求知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堅毅,因為他們責任重大而且路程遙遠。

這句話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說的。對此,他解釋為:「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意思是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為己任,這個責任不是很重大嗎?努力到死才停止,這個歷程不是很遙遠嗎?在孔子的弟子中,曾參一向被認為是一個性情溫和的人,可是這幾句話卻擲地有聲,表達了他對道德的自信和對人格理想的不懈追求。

諸葛亮說:「志當存高遠」(《誡外書生》),即一個人立志應當崇高遠大。他還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書》),即不恬淡寡慾就不能確立遠大的志向,不排除雜念就無法深謀遠慮。這是諸葛亮對其子的諄諄教誨,也是他關於修身養德的至理名言。

一個人利慾熏心,就不能有遠大的志向;心氣浮躁,很難有真知灼見。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立志恢弘,心態平和才能深思熟慮。崇高的理想必然要遠離世俗的貪慾,透徹的思維也經常從寧靜的心境中流出。崇高的人格,需要崇高的情志來支持,需要在淡泊和寧靜中不斷追求和昇華。

古人講:「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列傳》)。並不是說確立了遠大的志向後,就可以坐等成功了。在立志與成功之間,還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如果沒有實際的付出,再高遠的志向也是空中樓閣。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佛法,歷盡磨難,前五次均告失敗。但是他沒有放棄,直到第六次,終於到了日本,把唐朝的文化帶到日本,他本人成為日本律宗的創始人。

宋代文學家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晁錯論》),要想成就大事,才能與毅力缺一不可。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許多俗語,用來激勵人從小立志,如「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等等。

東漢名將馬援「少有大志」,以「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自勉,為國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所以說,樹立遠大的志向對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但這種志向必須是符合道義的,否則,就不會有崇高的人格境界。

【正見網】

更多:唐子:不能繼續誤讀「子不語怪力亂神」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為什麼兇殘文化沒有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原因很簡單:社會的主流人士仍然沒有感到這種壓力。的確,我們一般人被兇殺的機會不大。就像那兩位中學生吧,對於建中同學而言,他們一定會覺得,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一女中的同學更加不會有這種恐懼了。我們大學教授中有不少是社會學專家,可是他們也都不會親身地感到這種兇殘事件的可怕性,因為他們極少去KTV,也根本不會去酒廊。
  • 我仍有一個夢想,在我的夢想裡,這個社會裡充滿了好人,爸爸一定是個好爸爸,媽媽一定是個好媽媽,官員是個好官員,民意代表是個好民意代表,誰也不會用造謠方法獲利,更不會作出兇殘的事。更重要的是,這個社會裡的媒體工作者,都不會做出使人犯罪的媒體。
  • 好萊塢已經快變成了一個邪惡帝國,正在向全世界傳播邪惡的文化。糟糕的是:世人已經慢慢地接受了這種邪惡的文化。美國是一個所謂的「基督教」國家,一個標榜基督教文化的國家,居然拍出人吃人的電影,而且賣座奇佳,就可見美國的善良文化已經投降了。
  • 【大紀元5月15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五日電)據報導,在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開城遺址,考古人員新近發現了一個元世祖忽必烈時代的「至元銅權」。這是寧夏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個元朝時期的銅權。
  • 鶯歌大多是坐火車經過的地方,可以在車上看到煙囪,遠遠的也可以看到鶯歌石,火車站邊有點煤礦的遺址,還有一棟滿漂亮的房子「謙記商行」,整個鐵軌充滿了煤礦味,鶯歌不清楚,我只記的小學時的課本,寫著秦朝的國都是朝歌,大學有個社團的朋友,住在樹林後來考到政大企研所,曾聽他說想要研究陶瓷,很早就立定志向,而我只是喜歡古建築而已,我去三峽的機會較多,鶯歌一直沒有好好的看看,偶而經過,沒有想買東西總不好意思進入,直到陶瓷觀光街開始營運。
  • 生在中國,總有良多感觸。中國擁有世界上太多的世界第一。總理出面為農民工討要工資,在其他國家你絕對見不著。不說是後無來者,至少也是前無古人的。
  • 仁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所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其核心是“愛人”,即倡導人與人之間的親善關係。孔子認為,自上而下都能仁愛遵禮,整個社會才會和睦,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孔子一再強調,踐行“仁德”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孟子認為,“惻隱之心”是“仁愛”的發端。可以說,“仁愛”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道德。
  • 誠信是自古以來就備受中華民族推崇的一種人格境界。它要求人們真實無妄、誠實無欺。誠信是一種個人修養,又是一種道德行為。一個人只有內心誠實,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進而整個社會才會和睦。因此,誠信既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民族、國家的生存之基。只有誠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擇善而從。
  • 知恥就是有羞恥之心。孔子曾讚賞「行己有恥」的士大夫精神,他還說,「知恥近乎勇」。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捨有度。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民族氣節,知恥都是良知的先導。

  • 改過,就是改正過失或錯誤,這是古人很看重的一種道德修養,屬於自省和修身的重要方面。古人認為,即使是聖賢,也難免有過失。《左傳》上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