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故事
生活中難免有被人誤解的時候,是竭力解釋、激化矛盾,還是退一步,以寬厚之心待之?何謂「寬厚」?應該指的是待人接物的寬容和厚道。寬厚能容人之短、容人之過,即便自身需要忍讓、需要吃虧,即便自己被誤解。歷朝歷代,以寬厚之心面對誤解而為世人所敬重者並不罕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少時勤奮好學,十三歲即有文名,二十歲中進士,授校書郎,後升任監察史里行、禮部員外郎。他憑自己的經歷及觀察所得,寫出《種樹郭橐駝傳》一文,說明「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是養樹的法則,並由此指出,這也是養人的道理,為官治民者,不可「好煩其令」。文傳千載,熠熠生輝,極富社會意義。
一個國家的安全、昌盛,是在於德政,而不在於地理形勢。
君子是儒家學說提倡的理想人格。在孔子看來,「仁愛」是君子首要具備的,是以孔子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還必須襟懷坦蕩,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面對利與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即君子更看重「義」,但君子並非不重利,而是取之要符合道義。此外,君子要言行一致,能自我要求、約束自身,即「君子求諸己」「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似乎是不少現代人對公權力在握的一種解讀,在社會道德日益下滑的今天,這種解讀也幾乎成為行使公權力者的座右銘了。然而在道德普遍高尚、敬畏天地神靈的中國古代,官吏們多潔身自好、仁義善德,演繹的是「身在公門好修行」的傳統佳話。
蝗災與水災、旱災並稱古代農業史上的三大災害。《詩經》中稱蝗為螽,戰國後多稱蝗,約在宋以後,蝗又稱「蝻」,合稱蝗蝻,至今沿用。歐陽修形容蝗蟲「口含鋒刃疾風雨,毒腸不滿疑常飢」。
有一位太史夜觀天象,發現天上的德星進入奎宿相聚,於是稟報皇帝,說五百里內,會出現賢者相聚。孰料,德星相聚那天,地上真有一場聚會。原本普通的聚會,終因上天垂像、高士聲望、皇帝旌表,註定永鐫青史。
眾人都知,梅蘭芳昭彰梨園正氣,而他的祖父梅巧玲,不僅是知名的京劇藝術家,也是一位慷慨的俠義名伶。
人心,猶如彈丸之地。若居心不良,這顆心會製造很多禍端,小則害人,大則禍國;若能心懷良善,這顆心能抵擋許多是非和痛苦,化解紛爭與惡緣。守護心靈的淨土,施撒芬芳,愉悅人心,百代流芳。
很多人都知道三國時期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其核心講的是諸葛亮如何運用攻心為上、以德服人的策略,徹底使南人歸順。而在春秋時期,也有類似的在征伐中以威服國、以德服人的故事。
2015年7月1日,尼古拉斯·溫頓 (Nicholas Winton),在睡夢中與世長辭,享年106歲。英國前首相卡麥倫(David Cameron)說:「世界痛失一位了不起的人。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尼古拉斯·溫頓爵士拯救如此多兒童逃離大屠殺的人道主義光輝。」
翻開歷史的篇章,歷代的明君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心存百姓,愛民如子。只要發生各種天災人禍、社會亂象,他們都先自省己過,認為罪在皇帝一人,祈求上天勿讓百姓受苦,然後竭盡所能解民所苦。下面介紹的幾位帝王為救百姓無懼生死,犧牲奉獻,天地都為之動容。
五千年前的中國上古時期,約當五帝時期,是神人共處的聖王時代。社會淳樸,百姓生活簡單,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但人們道德高尚,精神愉悅富足。那時夜不閉戶,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河流清澈見底,魚蝦肥美,猛獸不傷人。人和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猶如世外桃源般的寧靜絕美,是華夏神傳文明中一個令人心生嚮往的時代。
宋朝的吳孝婦,她的丈夫早死,又沒有兒子。但是她侍奉婆婆,非常的孝順。婆婆年老,而且眼睛有病。吳孝婦竭力的奉侍婆婆,她的義舉感動了上帝。
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人官期屆滿,帶母親回到家,發現父親已經另娶了一個小妾,還生下孩子。此人的父親非要休掉正妻,即他的母親。面對家庭變故,他是如何做的呢?
春秋時,秦穆公扶持晉惠公返晉得位,晉惠公許下五座城池給秦,即位後卻反悔了。其後晉國大旱,糧食絕收,晉惠公向秦國求糧,秦國眾臣意見不一,秦穆公說:「辜負我的是晉君,現在忍飢挨餓的是晉國的百姓。我不忍心因為晉君的緣故而使晉國百姓遭受災禍。」於是又送了糧食給他,解了晉國的天災之禍。
宴請天下老人,踐行孝德,始於康熙帝。在中國古代,認為長壽是五福之先。因長壽不易,所以古時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
中國民間流傳著一句話:「盛世古董,亂世黃金。」說的是世人根據當下的時局,對生財保值的物品做出相應的對策。唐朝末年發生民亂,三川節度使屬官唐溪以一席話救下三十多人。對方揣著上百兩的純金箔葉答謝他的救命之恩,結果不僅遭到呵斥,還被趕了出來。
一個人最缺的是什麼?一般總是認為自己缺錢等物質上的東西,其實,人最缺的東西經常是自己看不到的。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字田文,他廣招各國人才,沒有先入為主的偏見,也沒有身分歧視。馮諼家裡很窮,窮得沒法養活自己,於是他找孟嘗君,希望當一名食客。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這句話出自《左氏春秋》,這裡的「將」指的是戰國時代那位只會紙上談兵的趙軍元帥趙括。當時趙王因為中了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結果斷送了趙軍四十萬將士的性命,讓趙國元氣大傷。
宋朝開國至宋仁宗時,趙家皇室依然遵循著一條祖制,王公貴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產和美味佳肴。因為這條祖制,宋仁宗喜歡吃淮水所產的白魚,但因宮中沒有,皇后為此也感到為難。
後趙是五胡十六國最強盛的國家,這與來自西域的高僧佛圖澄不無關係。
齊國宮殿旁邊,有一株小槐樹,齊景公十分喜歡它,於是派一員小吏,嚴格地看護它,並在小槐樹旁,埋置木樁,懸掛禁令說:「觸摸槐樹者判刑,傷害槐樹者斬首。」
在古籍中,常會看到這樣的記載,如果遇到天災人禍,許多帝王會選擇沐浴齋戒,罪己修身,然後拜祭天地,答謝神明,以表示順天而行。也有不少帝王下達「罪己詔」,頒示天下,昭告自身過失和失德之處,並敞開言路,處理弊政,儘快彌補過錯。
西漢宣帝時,渤海附近的郡縣發生饑荒,導致群盜四起。朝廷裡的高級官員們,都沒有辦法解決此事。
春秋戰國時期,趙姬似乎是美人的代稱,但不是所有的趙姬都很賢慧。《列女傳》所述趙姬,是晉文公的女兒,趙衰(音崔)的妻子,雖然她身分尊貴,卻依然情願居於人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1892年,斯坦福大學一名18歲的學生無力支付學費。他是一名孤兒,不知道去哪裡籌錢。他想出一個聰明的主意。他和一個朋友決定舉辦一個校園音樂會來籌集他們的學費。
孔子周遊列國時期不幸被困於陳國和蔡國之間的郊野,幾乎到了糧食斷絕的地步。這時,孔子在堂屋裡唱歌。子路進屋,見到孔子,氣沖沖地問道:「先生您在這種時候唱歌,符合禮的要求嗎?」
若夫聞譽而喜,聞毀而戚,則將惶惶於外,惟日之不足矣,其何以為君子?
要想有官祿、仕途,首先要有好的人品。行善有德,官祿、仕途自然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