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藝術 文學 連載 教育 人物 生活 美食 旅遊 保健 移民 職場 投稿

新聞 評論 社區 科技 網聞 體育 娛樂 突破封鎖 關於我們

春風又綠江南岸,陽光灑遍了天之涯,滿地油菜花開時,鵓鴿聲裡送來春濃的消息。唐代名醫孫思邈怎樣用油菜救了自己的命?一代大儒怎樣和油菜結緣?
中醫小故事

編者按:你是不是也碰到過這樣的情況:有人明明不舒服,卻檢查不出有什麼病,醫生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於是給這類狀態起了一些新名稱,比如:亞健康。 因為用現代醫學檢測它們不是「病」,所以也沒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這些現代「病」到底是如何出現的...

蔗有兩種,一種叫中國竹蔗俗稱「紅甘蔗」,皮墨紅色,莖肉富纖維質,多汁液,清甜嫩脆,食而不膩;性質較溫和能滋補,所以有補益功效,具有益氣補脾,和中下氣,滋養保健功能。另一種稱秀貴甘蔗:俗稱「白甘蔗」,外皮綠色,質地粗硬,不適合生吃,產量多,含糖量高。味甘而性涼,有清熱的功效,能清肺熱和清腸胃的熱。

平日傷科病患來診,依據病人狀況建議一天到七天內回診,從來沒有人如此土豪,一天照三餐來看診。這次的經驗再次體驗到中醫骨傷科一指刀手法的強悍。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庸醫與華佗》,讓我很感動。講述一個現代醫生的故事:一位婦產科名醫,診斷出婦女子宮有腫瘤,並為她開刀。當醫生切開子宮時嚇呆了,因為子宮裡長的不是腫瘤,是個胎兒。他陷入天人交戰:到底要說成腫瘤,把它拿掉,或是健康的胎兒,繼續保留?

中醫與道家都認為,人除了身體,還有元神。中醫《黃帝內經》說:「心藏神」,心臟藏有「元神」,元神類似西方基督教講的「靈魂」。心臟是有形的,元神是無形的(眼睛看不見的),無形的元神藏在有形的心臟內。道家講「元神」藏在「泥丸宮」。

有一天雷公向黃帝請問九針之道,黃帝認為雷公孺子可教,收雷公為私傳弟子。雷公齋戒三日之後,請示黃帝,在正陽時分黃帝與雷公進入齋室,舉行「割臂歃血之盟」儀式。黃帝親祝曰:「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祝」就是焚香禱告,黃帝焚香禱告,弟子雷公割臂歃血,發重誓,如有違背誓言,將受天譴。(《黃帝內經‧靈樞‧禁服》)

扁鵲有一次經過虢國,聽到虢國太子死亡的消息,因而拜見虢國的國君,扁鵲診視虢太子,發現並沒有死,而是因為「屍厥」昏死,扁鵲施以針灸湯藥,虢太子甦醒後痊癒,扁鵲博得「神醫」的美名。

中醫除了治病和養生之外,急救和急診也是一個亮點。在處理痛症、氣喘、心藏病發作、中風、意外扭傷等等,有其獨到之處,往往立竿見影。

(大紀元記者王文旭舊金山報導)患了急性闌尾炎,一般人會急著找西醫。如果診斷正確,嚴重的話,西醫也無非是割除闌尾。但留下的後遺症不僅有疤痕,還可能有其他問題。而中醫治療,只需幾根銀針,幾幅中藥,就可達到同樣的治療效果,而且不會留下開刀的副作用。

葛洪(公元283~364年),生於西晉,逝於東晉,享年81歲,是晉朝時期著名的道士、煉丹家和醫學家。他的妻子鮑姑精通針灸術。他的叔祖父葛玄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方士,被尊稱為「葛仙翁」。

中草藥是中醫治療疾病使用的一種獨特的方法,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神仙傳》:費長房學術於壺公,公問其所欲,曰:欲觀盡世界。公與之縮

明代兒科名醫萬密齋《幼科發揮》記載:胡泮西弟弟英年早逝,遺子由胡泮西夫人撫養。孩子肚中生蟲作痛,請我當時健在的父親治,幾次三番都不見效。又請我治。我問父親曾用甚麼藥,父親說雄黃解毒丸。我問父親還有別的祕方嗎?父親說,我只用這一個方子,屢用屢效。我告訴父親說:看來該蟲已經通靈性了,要想辦法才能取下它。我在某月初旬選定適宜破除的黃道吉日,不讓孩子知道。隔夜熬好苦楝根湯,清晨與孩子伯母商量好,用油煎雞蛋一個,先吃雞蛋再吃藥。

古代中醫治病的手段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有些內容也許現代人,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灌輸下,這類人更是難以接受。然而它在古代卻實實在在發生過,並留下了歷史記載。中醫取蟲可不單單是取出西醫所認識的寄生蟲,有些事例用西醫根本解釋不清。

清代名醫葉天士醫術精湛,他以「奇術濟世,因人而治」,享有盛名。現在就一則醫案做介紹:

清代名醫葉天士醫術精湛,他以「奇術濟世,因人而治」,享有盛名。現在就一則醫案做介紹:

清代名醫葉天士醫術精湛,他以「奇術濟世,因人而治」,享有盛名。現在就一則醫案做介紹:

清代名醫葉天士醫術精湛,他以「奇術濟世,因人而治」,享有盛名。現在就一則醫案做介紹:

明洪武年間浙江名醫樓英曾以朱元璋隨身玉佩為藥引,治好了馬皇后的病。

《西遊記》中孫悟空懸絲診脈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封神榜、乾隆故事中也有懸絲診脈的情節。人們都把它當成不切實際的神話來看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食管癌古稱真噎,是令古代名醫也感到棘手的病。然而明代有一位民間婦人卻治噎手到擒來。

古人認為,上天主宰著一切,華夏的傳統是承天理而來的,因此中華五千年文明,也稱為「神傳文化」。中國神傳文化中,中醫是非常典型的一門學科,古代中醫不僅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科學思想觀。治病方法的發達,也遠遠超出現代的科學。

雷公在《黃帝內經》中非主角,他和黃帝一樣常向天師岐伯討教,有時黃帝也回答他問題。「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剔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過雷公在《外經微言》中就常常出現了,問的問題很多,岐伯也回答得十分詳盡。

李應達是一家台灣中醫診所的所長,他在看診時,常常一句話都不講,非常專注的把脈。有一天,他太太說:「我介紹同事來看病,他們說你太冷淡了!你就不能多說兩句話安慰病人嗎?」

中醫學上最重要的一本典籍堪稱《黃帝內經》,乃黃帝和他的臣子歧伯討論醫學的書籍,其內容不僅是醫學之道,也提到天、地、人之間的關係,現在所知道的氣象、天文等知識,與《黃帝內經》也有很大的關係。黃帝之所以能成為一位偉大的明君,與其尊師重道的精神息息相關。

俗語說一白遮百醜、一白抵三俏,皮膚白皙是每一個東方女子的審美追求。中醫是一座傳統的寶庫,流傳下許多美白的秘方。在中醫中、植物、昆蟲、動物均可入藥,在美白秘方中,有一個古老的方子,就是鳥類的糞便。

明末時,曾經有一對平時非常恩愛的夫妻,有一天突然發生了嚴重口角,太太因此怏怏不樂,進而生起了病,不吃不喝。丈夫非常著急,前去請教名醫傅青主先生。傅青主聽完病情的敘述,順手揀了一塊石頭,說:「拿回去把這個藥好好地用文火慢慢燉煮,煮到石頭變軟了,好用來當作藥引子。我回藥房替你配藥去,只要你妻子用這個藥引子的水配著藥吃,病就會好的。」

最近聽到一位老中醫在感慨:「中醫要到60歲才能夠真正成才成名!」是呀,醫學專業本來就是成才道路漫長。上醫學本科需要比其他專業多讀書一年,離開學校還需要進修學習,按部就班地考執業醫師,五年晉陞一次,十多年後才有可能有一定影響,還需要進一步鑽研,才可能成為名醫,這時候時間也差不多過去了40年。在這浮躁、名利的現實時代,確實是越來越少人願意考慮學醫了,畢竟大多數人是現實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廣告已被廣泛應用於各種社會經濟活動中。然而你是否知道,醫藥廣告在我國古代早已有之。那時的診所和藥店十分講究市招,所謂市招實質就是醫藥廣告。

共有約 66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