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藝術 文學 連載 教育 人物 生活 美食 旅遊 保健 移民 職場 投稿

新聞 評論 社區 科技 網聞 體育 娛樂 突破封鎖 關於我們

癲癇症

新研究顯示,醫生們在開處方時,對整體療效、特別是副作用的估計常常偏差很大,原因就在於「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專業精細化。不僅是醫生們需要反思醫道,醫學界人士建議,病人們如能變被動為主動,經常向醫生提幾個問題,會得到更有效的治療。

癲癇患者接受鎖骨下腦刺激器術,利用微電流向前視丘核放電,阻斷癲癇的不正常放電現象,在高雄長庚接受百萬放置器手術的小芳,術後已逾13個月,至今尚未再度發病,成功改善了生活品質。

(大紀元記者方惠萱台灣台北報導)兒童哭鬧太久後,或是喝完熱湯後發現全身無力狀況,家長要注意是否罹患腦血管毛毛樣病,台大兒童醫院已發展出一套MRA與磁振腦灌流造影評估標準,可在零輻射暴露協助下,早期診斷及治療。

(大紀元記者沙莉編譯報導)婦女可能與男性有許多相同的中風風險因素——糖尿病、高血壓、吸煙、高膽固醇,但也可以面臨不同的問題,如在懷孕期間血壓高,使用避孕藥和其它激素及生活方式因素。

家裡的小朋友老愛盯著電風扇看嗎?爸爸媽媽可別大意,當心是兒童癲癇發作!台中有名兩歲小弟弟,看到旋轉的風扇,就是緊盯,看完還會興奮點頭、舉起雙手,爸媽本來覺得可愛,但這樣的行為每天持續,頻率還增加,就醫才發現是患了嬰兒型點頭痙攣。

住在台中市的2歲蔡姓男童,喜歡眼盯著旋轉中的電風扇或移動的秒針,家長發現不對勁帶他送醫,檢查發現原來癲癇作祟。

翻開人類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對癲癇症狀是有很多誤解和謠傳,除了早期被認為是中邪外,英國也遲至1970年代才解除癲癇患者不得結婚的禁令。

翻開人類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對癲癇症狀是有很多誤解和謠傳,除了早期被認為是中邪外,英國也遲至1970年代才解除癲癇患者不得結婚的禁令。

翻開人類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對癲癇症狀是有很多誤解和謠傳,除了早期被認為是中邪外,英國也遲至1970年代才解除癲癇患者不得結婚的禁令。

台南市癲癇之友協會、癲癇患者和家屬今天說,癲癇並不可怕,希望社會大眾「認識癲癇,用愛作伴」,也鼓勵患者勇敢走出來。

(大紀元記者沙莉編譯報導)中風後的人,往往講話有困難。德國東部圖林根州的一個女人中風後的變化卻讓人驚訝,她重新張口講話,並沒有困難,卻帶有了瑞士口音,事實上她從未去過瑞士。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癲癇疾病長期受到社會大眾的誤解及汙名化,台灣癲癇之友協會22日公布的調查指出,民眾對癲癇的3大誤解包括癲癇會遺傳、癲癇是精神疾病及患者不能結婚或工作等。醫師指出,其實只有4%會遺傳,而癲癇是一種大腦異常放電所產生的反應,和精神疾病沒有關係。

台灣癲癇醫學會今天舉辦「台灣癲癇運動日活動」,病友家屬及醫師表示,除藥物控制病情外,運動對於穩定病情也有療效,呼籲社會大眾正面態度看待癲癇患者。

30多歲的男性建築工人自20歲起就有莫名短暫恐懼及心悸,有時會全身抽搐失去意識,但工人不在乎,也未檢查,最近因在工地抽搐昏倒送醫,才發現這名工人原是癲癇患者。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讓患癲癇病童每天聽8分鐘莫札特鋼琴協奏曲,隨即檢測腦波,發現異常放電頻率平均減少3成,今天發表音樂輔助治療小兒癲癇病患的成果。

大家經常聽到「癲癇」一詞,可是您真的了解癲癇嗎?在台灣,每1,000個人就有5到10人患有癲癇症,並且有60%的人在兒童時期開始。社會大眾普遍對癲癇有錯誤認識,其實癲癇患者和平常人沒什麼兩樣,也能從事各行各業的工作。

27 歲的李小姐在唸護理系時,有天突然在家大叫,掉下床,就醫診斷為癲癇症,原以為無法從事護理工作,但她不放棄,誠實告知醫院,終於順利擔任護理師,一圓白衣天使夢。

美國研究指出,服用抗癲癇藥品的患者,可能產生自殺意念。衛生署今天說,藥品仿單已要求加註警語,也提醒醫師在處方抗癲癇藥品時,追蹤患者用藥安全,但也呼籲患者勿擅自停藥。

(大紀元記者鄧振梁編譯報導)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些用於治療癲癇的抗驚厥藥可能會增加自殺,企圖自殺或暴力死亡的機率。

一項研究三種抗癲癇藥物的比較性大規模實驗發現,一種年代最久遠的藥物治療兒童失神性癲癇(Childhood absence epilepsy)最為有效。患者兩眼呆視可長達20秒,一天內可能有好幾次。

醫師今天表示,台灣每1000名國小兒童就有6.7人患有伊比力斯症,俗稱癲癇症。一項針對578名小學四年級到國中三年級的學生所做調查顯示,超過7成學生不知道伊比力斯症。

一名42歲婦人平常生活習慣良好,無慢性疾病,但持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才講過的事情很快就忘記,明明是天天走的路還莫名其妙迷路,理解力也打折扣,但過了幾分鐘後就恢復;經過腦波檢查發現有兩側顳葉持續異常的癲癇波,診斷為癲癇併發認知功能障礙。

日本的一個研究小組以老鼠進行實驗發現,掌控認知、思考等高度腦功能的大腦新皮質的神經細胞可新長出來。這項研究成果或有助於開發改善失智症或癲癇等疾病的治療法。

(大紀元記者徐牧仁整理)癲癇相當於中醫的癇症。中醫常用「風」來形容突發性疾病,俗稱的「羊角風」即是指癲癇。中醫對癲癇的記載,早在《皇帝內經》中就有紀錄。

據統計學習障礙學生約佔全部就學學生的0.4% ~ 0.6%。影響學習的原因很多,其中癲癇症是影響學習的原因之一。

秋天是憂鬱的季節,癲癇患者更要注意。台中市澄清醫院神經內科,針對74位門診癲癇患者,做憂鬱症狀評估,結果約三成合併有憂鬱狀態,重度症狀約佔一成三。使用多種抗癲癇藥物治療的患者,比使用單一藥物的患者,更容易罹患憂鬱症,提醒患者小心控制病情,預防自殺。

(大紀元記者吳明翰台灣台北綜合報導)台大醫院23日發表利用迷你改良型「迷走神經刺激器」,成功治療一名4歲頑固型癲癇患者的案例。這項手術治療追蹤6個月後,小男童的癲癇不但沒有復發,還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互動玩耍,成為亞洲第一起植入迷你型迷走神經刺激器、年紀最小的成功案例!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5日電)有個10歲男孩從小愛笑,最近常常痙攣,家長帶去就醫,才發現男孩有塊腦組織發育異常,痴笑根本就是癲癇發作,幸運的是他不必經由開顱手術,只要利用內視鏡就改善症狀。

頑固性癲癇有新的輔助療法,醫界引進迷走神經刺激術,將1組刺激器、導線和電極埋在患者皮下,2年內平均可將癲癇發作次數減少5成,幫助病童安心上學。

頑固性癲癇往往服藥還是經常發作,嚴重者甚至造成意外傷害,醫界現在採用「橄欖油生酮飲食」、腦外科手術、腦內植入晶片的迷走神經刺激術,幫助病人控制病情。

共有約 74 條記錄